标签:
育儿负责园长入园生活老师差别文化差异 |
分类: 幼儿园之生活 |
虽说哥哥的幼儿园生活是开心而快乐的,也虽说叛逆而调皮的哥哥(“四岁小男生,天性使然的叛逆与调皮”),时而会给妈妈或老师找点小麻烦,但基本都会得到合情合理的解决,不过…也正是这些小麻烦,以及每日接送小朋友的所见所闻,令妈妈觉得,同为幼儿园的老师,为何差异如此之大?是文化差异?是性格差异?还是方式方法的差异?妈妈也不得而解,但为了不引起误会与大家的猜疑,妈妈下文分享中所涉及的老师,均用字母A、B、C...来代替。
(午睡起来写字母,01.26.2017)
【同理之心】因为妈妈要和园长谈事情,于是弟弟就被考虑周到的园长送去小班“体验”生活,户外玩耍的时候,弟弟不小心被一位满园欢跑的小朋友撞倒了,坐在地上就哭了起来,A老师见状,第一反应不是拦下欢跑的小朋友,而是抱起弟弟,拍拍后背,告诉弟弟“It’s
okay. You are fine. Don’t
cry.”(没有关系,不要哭)等把弟弟安抚好,A老师才去叫另一位小朋友过来道歉,告诉其在幼儿园的院子里不要跑,而且一定要注意其他小朋友的安全。
类似的事情,妈妈在“虚惊一场的哥哥幼儿园‘受伤’事件”中也有分享,当哥哥被飞来横物砸中头部之时,B老师不是先安抚受伤而哭泣的哥哥,而是置哥哥于不顾,先将随意扔玩具的小朋友批评一通,再回来查看哥哥。用园长的话说就是,孰先孰后,反应的是老师想强化什么?是教会小朋友的同理之心?让哥哥觉得自己的情绪受到关注?还是随意扔玩具的错误行为?
【鼓励表扬】因为突然而至的一场大雨,小朋友们没有来得及收拾玩具就跑回教室了,妈妈接哥哥时,小朋友主动将所有的玩具都收拾好(详情见如下QQ空间截屏)。第二天早晨到幼儿园,也许是想听到对自己的表扬(其实谁不想呢),哥哥与两位老师分享自己主动收拾玩具的故事。当小朋友和C老师分享时,C老师的回答是,“You
did such a great job. I'm so proud of you. Remember to ask for a
sticker before you go home
today.”(你做的太棒了,我为你而骄傲,记着下午回家前找我要一枚贴纸)说完后就给了哥哥一个大大的拥抱,而且居然在哥哥的小脸上亲了一下。
(QQ空间截屏,02.02.2017)
而当哥哥与D老师分享之时,D老师则是一句轻描淡写的“好的,谢谢!”然后就没有下文了,感觉哥哥做这些,都是理所当然之事?那么在哥哥之前被接走的那么多小朋友,为什么没有人动手?而且收拾院中散落的玩具,也应该是老师的工作,哥哥的行为,难道不是帮忙吗?(注: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带着小朋友一起收拾,但因为大雨突然而至,所以没有收拾就进教室了。)
【正面说教】同是小朋友之间的互相推搡,E老师的教导是,“Be nice to your
friends. Gentle hands
please.”(对朋友要友好,手轻一些)小朋友“推搡”的真实心理是什么,妈妈和E老师都不知道,但E老师的话语,言外之意就是,小朋友不是故意在推,而只是手重了一点,这样说,一是教会小朋友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小伙伴;二是没有界定小朋友的行为是推人。妈妈认为,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正面引导。
而同样的行为,F老师的处理方法则是,以严厉的口气说,“Don’t push. Say sorry to your
friend.”(不要推,和朋友说对不起)结果就是,一位小朋友不愿意说“对不起”,而另一位小朋友则是不依不饶地说“自己被推了”。其实,如果不是F老师的这句话,或者F老师变一种方式教导(如E老师),这场“风波”也许就会避免。再者之,出于3-4岁小朋友的叛逆心理,你越说“不…”,他越是要…,老师的处理方法,无形中也是在强化“推人”这种行为。
【负面强化】哥哥因为一件小事刚闹完情绪,心情刚刚平静下来的小朋友,准备加入大家即将开始的故事时间,而G老师见哥哥准备坐下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你想参加,必须乖乖的”,闻听此言,哥哥想都没想,站起来,说了句“No,
I’m not
joining.”(不,我不参加),然后扭头就走。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妈妈听到这样的话语,妈妈也会扭头就走的,哥哥之前的表现是不好,但小朋友想通过现在的故事时间来改变,G老师为什么不能给哥哥这个机会呢?
用园长的话说,此时的G老师,应该鼓励哥哥,“We are doing fun stuff. I’m reading a
new and interesting story. Come to join us. Sit here with me
please.”(我们在做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在讲一个新的、有趣的故事,来和我们一起参加,请和我一起坐在这里)如此的话语,不但是对哥哥热情的邀请,而且也是对小朋友的一种鼓励,同时也是以此显示G老师的不计前嫌。
【反问问题】可能是出于小男生的性格特点,近来的哥哥,不是很喜欢做手工,而是更喜欢玩乐高积木等搭建类型的玩具。这天早晨去幼儿园,走进教室,哥哥就看见有几位小朋友坐在桌子前,和H老师一起做着手工,于是便问“What
are you guys doing?”(你们在做什么呢)H老师不但没有回答哥哥的问题,而且还反问哥哥,“Are you going
to do
it?”(你要做吗)感觉是对哥哥不喜欢手工的一种挑衅,受到如此“待遇”的哥哥,谁还会有心思做?于是哥哥也没有回答H老师的问题,径直走向玩具区去找其他的小朋友了。
随后妈妈想,H老师为什么不能够有问有答、先回答哥哥的问题呢?很多的时候,真的不能怀疑小朋友,为什么不做这个?为什么不喜欢那个?做事情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无形中被打击得踪影全无。针对H老师的反问,也是出于H老师经常说哥哥对手工没兴趣的问题,妈妈将自己亲身经验的这个现象,如实反应给了园长。
妈妈最后语:写到这里,妈妈才敢偷偷地说一句,其实以上差异,妈妈的感觉,不但是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育儿理念之不同,而且还是老师是否有爱心、是否有耐心、是否懂得小朋友心理的差异。虽说很多的时候,妈妈对于一些老师的方式方法,也存有一定的疑义,但人无完人,而且哥哥也丝毫不计较,所以妈妈也就努力做到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从积极的角度来考虑,这也正是哥哥成为小小社会人的第一步,与不同的人相处,正是小朋友需要学习的重要一课。
前一篇:图说悠闲轻松又丰富多彩的周六生活
后一篇:弟弟2岁体检,第一次没有爸爸陪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