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相同高度蹲下说话四目以对重返童年 |
分类: 育儿心得体会 |
很多朋友问妈妈,为什么小兄弟俩都如此开心而快乐?性格使然?宽松而自由的家庭环境?还是妈妈全心全意的陪伴?其实,都是吧!但妈妈认为,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兄弟俩切身体会到了妈妈的爱。妈妈的爱,并不是有求必应,也不是百依百顺,更不是丰富的物质生活,而是妈妈的重返童年,与小朋友们站在相同的高度,不仅仅是肢体上的相同高度,更有心理上的;与小朋友们站在同一起点看问题,不但能够更好地理解兄弟俩,而且更能让兄弟俩备感妈妈的尊重与爱。
(幼儿园同庆哥哥的四周岁生日,10.14.2016)
【路人训斥】一天下午带着弟弟在公园散步,恰巧遇到家门口的小学放学了,只见一位妈妈站在那里指手划脚地大声训斥一位小男生:
- “你的衣服怎么这么脏?”
- “是不是又和别的小朋友打架了?”
- “你今天在学校里都干什么了?”
- “有没有闯祸?”
- “作业有没有交?”
- “有没有被老师批评?”
只听这位妈妈口若悬河地大声训斥着,而小男生则一声不吭地低着头,最后这位妈妈也着急了,又厉声问道,“我说了这么多,你倒是回句话啊?有没有听见我说话?”妈妈实在是看不下去、也听不进去了,赶紧带着弟弟逃离现场。
听着这位妈妈几近“咆哮”的话语,妈妈真的有想上前劝解和提醒的冲动,只要这位妈妈俯下身来,就能够看到小男生那无助而又恐惧的眼神,不是他不想回答妈妈的问题,而是他已经被妈妈的高高在上所震慑住了;如果这位妈妈能够与小男生四目相对,想必这些质问的话语也会变得苍白而无力,小男生也能体会到妈妈的“质问”实际上是对自己的爱。
【化解冲突】如果【路人训斥】是妈妈的所见所闻,那么发生在爸爸和哥哥之间的事情,就是妈妈的亲身经历。因为妈妈照顾兄弟俩的时间比较多,因此更了解小朋友们。针对哥哥的调皮好动以及对妈妈的话充耳不闻,妈妈都是选择先蹲下来、看着小朋友的眼睛,再决定下一步该做什么;而爸爸呢,则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先大吼一声或发一通脾气。妈妈也是经常建议爸爸,下次要冲哥哥发火之前,自己先蹲下来,要发火也要站在小朋友的高度发火。
一天晚餐后,爸爸在电脑上查着第二天出行的路线信息,而哥哥则“无事生非”地招惹爸爸(其实是想请爸爸为电动火车换电池),因为儿子不分时候地打扰了自己,当时的爸爸真是气不打一处来,正准备大声地呵斥哥哥,但被妈妈一个“蹲下动作”的眼神和手势打断了。也是出于一种对妈妈育儿的质疑(因为爸爸不相信蹲下身来会有不同的效果),试着蹲了下来,与哥哥四目以对,看着哥哥一副欲语又止的楚楚可怜样儿,爸爸心中的怒火顿时不熄自灭了,爱怜地拉着哥哥的手,轻声问道,“What’s
up, MM? What would you like me to help you
with?”(怎么了,MM?你需要我帮你做什么?)
妈妈顿时被爸爸的改变感动得热泪盈眶,其实就是简简单单的换电池一事,如果爸爸不蹲下身来,根本就看不到哥哥脸上那副小有担心而又可怜兮兮的小样儿,父子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感同身受】妈妈曾经分享过一篇题为“三岁哥哥的不可思议,令妈妈很无助”的博文,说心里话,彼时的妈妈,是很无助;对于哥哥的不可思议,也很难以理解,但如今,学会了与哥哥站在相同高度而感同身受地看问题,这些“不可思议”就迎刃而解了。
比如说,路遇小哥哥的躲避,因为彼时小朋友还没有开始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所有的社会“经历”都来自于绘本,换言之,都是一种美好,因此站在哥哥的角度考虑,为什么他会强行抱我、而且还会让我摔倒?为什么他不象我这么友好?其实这都是哥哥对于为人处事的一种困惑,自从开始了幼儿园生活,小朋友知道了人与人之间有喜欢与不喜欢之分、也有善恶之别,那么对于小朋友们之间的人际关系,也就如鱼得水般地应对自如了。
再比如说,进购物中心或快餐店,对那几盏悬挂着的灯,是如此得恐惧。以妈妈的高度,并不可怕,好象距离也不是那么遥远;但当妈妈一次无意的机会,蹲下身来再向上望之时,就发现了问题的所在,以哥哥的高度和角度,看到的灯是白花花的白炽灯泡,光线刺眼不说,而且还有一种晃动的感觉,想必是小朋友担心灯泡会掉下来而伤害到自己,其实这也是一种很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吧!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几次类似的经历,每次发现兄弟俩出现突然的烦躁不安,尤其是进入一个全新的地方或陌生的环境,妈妈都没有表现出无可奈何的不耐烦,而是会蹲下身来,与小朋友保持相同的高度,顺着他们不安的眼神望过去,以他们的视角观察一下周围的环境,一般来说就可以发现他们的烦燥之源,然后再采取相应的安抚措施和手段,而这样有针对性的安抚,也更行之有效。
【重返童年】周末的全家出游,或者就是有哥哥在车上的时候,关于听什么音乐或故事,妈妈一般都会遵从小朋友的意见;自己闲暇之时,也会偷看哥哥喜欢的动画片(如托马斯),甚至会把哥哥喜欢的图书,自己先阅读一遍再做亲子阅读;去公园玩,也会和哥哥一起疯跑疯叫、嬉戏打闹。这些都是令爸爸百思不得其解的。
其实妈妈的初衷很简单,要想和小朋友做知心朋友,不是提拔他们的高度,而是降低自己的高度与视角。妈妈重返童年,与哥哥一起听童谣、一起公园疯玩、一起追逐嬉闹,与哥哥站在同一起点上共同前进,这也不失为更好地了解小朋友的一个方法手段吧!而且,也只有让小朋友感觉到“妈妈和我一样,是我的好朋友”,才可以打开他们的话匣,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这难道不是一种更好的爱吗?
妈妈最后语:因为身高的差距,妈妈站着与小朋友说话,说是沟通交流,实际上是一种煞有“威风”的居高临下;也正是因为这身高差,无形中在妈妈与小朋友之间,建立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也可以说是代沟吧)。要想填平这条沟,妈妈的做法是自己蹲下身来,不但在身体上与小朋友保持同一高度,而且心理上和思想上,也是处于同一角度,育儿难题不攻自破的同时,很多小朋友们的“不可理喻”也就迎刃而解了。这不仅仅是一条妈妈自认为的育儿捷径,更是一种爱与尊重的体现。
前一篇:妈妈育儿,频繁受到资深园长的赞赏
后一篇:动物园行,不断进步与成长的兄弟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