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明入园而初显妈妈的不近情理之处

(2016-02-16 06:30:22)
标签:

育儿

明明入园

不近情理

集体生活

3-4岁

分类: 幼儿园之生活
明明开始幼儿园生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虽说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总体来说,小朋友的适应能力还是非常不错的(“明明迅速适应幼儿园生活之经验分享”);当然也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毕竟每位小朋友都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喜好与个性,因此不可能用大一统的规则来要求。也正是因为这些个性与不完美,妈妈每次与朋友聊天之时,得到的不是鼓励与支持,而是大家对于妈妈不近情理的批评。

明明入园而初显妈妈的不近情理之处
(迎着朝阳去幼儿园的路上,01.31.2016)

【哭闹无效】不管明明的适应能力有多么得强、小朋友是多么得喜欢幼儿园,但总也有早晨闹情绪而不想去幼儿园的时候,尤其是周一或假期之后,有那么两次,明明是大哭大闹地不愿意去,最后还是被妈妈和老师硬拖进教室的,于是便有朋友质问妈妈,“明明这么抗拒,你为什么就不能有那么1-2天不送?你这个妈妈做得,也有点太不近情理了吧?”

妈妈自辩:的确,在明明大哭大闹抗拒的情况下,妈妈还是坚持送小朋友去幼儿园,貌似很不近情理,但妈妈如此做法,是想让明明知道,这是自己开始的一种全新生活,不会因为哭闹而有任何改变;而且,如果仅仅因为明明的哭闹,妈妈就将其带回家的话,那么无形中就传递给小朋友一个信息,只要自己一哭一闹,妈妈就会妥协而随其所愿,那么在未来的幼儿园生活中,明明一定会经常以哭闹来要挟妈妈。再者之,这也可谓是明明的一个适应过程吧,几乎每位小朋友都会有这么一个过程,妈妈狠狠心、不近情理一些,明明很快也就会度过的。

【吃集体餐】虽说自去年底,妈妈就在为明明开始幼儿园生活做着各项准备工作(“为明明开始幼儿园生活做的各项准备”),包括饮食方面,但真正入园了,还是遇到了明明不喜欢的午餐和加餐,于是那一天明明就会遭受饿肚子的“待遇”。明明的幼儿园是可以自己带午餐的(食物过敏的小朋友或每周3天的小朋友),那么又有朋友质问妈妈了,“既然提前知道某天的午餐明明不喜欢,为什么妈妈不为小朋友自带午餐”?

妈妈自辩:送明明去幼儿园的原因之一,就是让小朋友适应一种有约束的集体生活,也是让小朋友明白,今后的生活之路,不可能一切随着自己的喜好而转移,那么这明明不喜欢的午餐也是同样的道理,不喜欢,要么就不吃而饿肚子,要么就自己努力去尝试、去适应、去改变自己挑食的坏毛病,妈妈是不会牵就小朋友的,想必这也是对明明的一种培养与训练吧!

【按时入园】明明开始幼儿园生活的第一天起,就是每天闹钟叫醒,这样一来,很多时候也就无法睡到自然醒,睡眠也比之前少了一个小时左右,于是有朋友责问妈妈,“你不是不上班吗?为什么一定要让明明起那么早?每天晚点送,有什么关系吗”?

妈妈自辩:每天晚点送明明去幼儿园,其实也没什么关系,毕竟从开园至闭园,任何时候都可以送小朋友去,但...再次提到送明明去幼儿园的初衷,这样坚持早起而按时上学,也是自小对明明时间和纪律观念的一种培养吧!幼儿园时期,早点送、晚点送,说实话,是无关大碍,但上小学以后呢?妈妈想,不如从一开始,就将这个好习惯建立起来吧,免得到上小学再去改得麻烦(“频繁纠正坏习惯,不如建立好习惯”)。

【接受惩罚】一天晚上妈妈去接明明之时,老师说,下午大家做手工游戏之时,明明和另几位小男生正在玩乐高,于是便不想参加;但等大家都在桌子旁围一圈坐好之后,明明又要参加了,但已经没有空位了,于是老师便准备将一位最小的小女生抱开(毕竟年龄太小不会玩),但无奈小女生哭着闹着不乐意,最后是明明没有机会参加游戏。妈妈告诉老师,以后遇到这种情况,既然明明最初的选择是“不参加游戏”,即使改变主意了,也不要再给他第二次机会。于是便有朋友问,“妈妈怎么不向着自己的儿子说话”?

妈妈自辩:妈妈不站在明明的一边,原因很简单,明明最初的选择是“不参加游戏”,那么小朋友就要对自己的选择与决定负责任,失而不复得,那么这个游戏的机会就要让给其他的小朋友;而且抱开更小的小朋友,貌似是对明明的照顾,但无形中也是对他人的不公平;再者之,妈妈送明明去幼儿园,就是为了加强明明的纪律性,毕竟在家中,附带亲情的管束,效果还是不如学校得好。也许,在其他朋友看来,妈妈对明明是如此之无情无义,但从长远来看,也是对小朋友的一种教育与培养吧!

【挑剔老师】进入二月份以来,随着幼儿园小朋友的增多,老师也在增加着,明明班里来了一位新的印度老师,于是小朋友一时间便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不但早晨妈妈送去之时抵触情绪很严重,而且每天妈妈接之时,明明总是说“我不喜欢xx老师”。妈妈与L阿姨聊到时提到此事,于是L阿姨便出招,“那给明明换一个班啊!换去小班呗,反正明明现在也未满三岁半。”妈妈不但不同意,而且说L阿姨出的是馊主意;而L阿姨则说妈妈是后妈。

妈妈自辩:其实给明明换一个班,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毕竟现在两个班的小朋友都没有达到饱和状态,而且每个班都配有中文老师,但...明明是非常喜欢现在班里的中文老师,而且虽说不喜欢这位印度老师,但也并不是特别排斥,只要早晨送去之时,教室里还有其他老师就没问题。妈妈执意不给明明换班,原因很简单,也是以此教会小朋友一个道理,生活中、学习中,不可能都是自己喜欢的人,肯定有与自己志不同、道不合之人,要么去适应,要么去改变,想必这也是对明明这个小社会人的一种锻炼吧!

妈妈最后语:其实,爸爸妈妈决定送明明去幼儿园的原因很简单,不是因为妈妈自己不能照顾或教育,而是为了让小朋友适应一种有纪律、有约束的集体生活,也是为了让小朋友明白,生活中不可能都是自己喜欢的事情,更不可能凡事都如自己所愿,幼儿园生活,学习知识的同时,更是一种情商的培养,因此,妈妈个人认为,自己对于明明的不近情理,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更是对小朋友的一种教育与培养吧!不知大家是否同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