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教育方式 |
分类: 育儿心得体会 |
周末的一天,妈妈带着明明参加图书馆组织的Music and
Movement活动,30分钟有组织的听音乐和讲故事,30分钟小朋友们自由玩玩具。也就是在这30分钟自由玩乐的时间中,明明和一位中国小妹妹、妈妈和小妹妹的爷爷发生了小小的不快。
简单的事件回放一下,自由活动时,小朋友们都可以去拿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明明拿了一辆玩具赛车,这时一位中国小妹妹发现了明明手中的车,也是很喜欢,于是二话不说,爬到明明跟前,趁小朋友不备、粗鲁地抢走了明明手中的车,然后就爬开了。明明也不甘示弱,“我不惹你,但你怎么可以不明不白地抢我手里的玩具啊?”于是跑过去,从小妹妹手中又拿回了本己到手的车。
此时,小妹妹也不愿意了,哭着去找爷爷了。宠孙女的爷爷开始指责妈妈了,“你看你怎么带的孩子?这么大的男生抢我们小女生的玩具,你做妈妈的,怎么也不说句话啊?现在的年轻人,真是不会教孩子。”此时的妈妈也开始有点不乐意了,但出于对方是长辈、而又在公共场合的缘故,妈妈也没说什么,更是没去管明明,任其去玩。

(活动结束,出了图书馆,心情完全不受影响的小朋友)
虽说这是一件小事情,也是一点小小的不愉快,不必放在心里,而且妈妈在这里不是维护自己的儿子,但...妈妈经过认真思考,觉得这小小的不快所折射出的,不是谁对谁错,也不是谁应该谁不应该,而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是中西差异吗?还是两代人育儿观念的差异?
【孩子之间不争不抢,是不可能的】别人家的饭菜总是比自家的好吃,别人手里的玩具总是比自己的好,这是每个小朋友都有的心理特点,因此,孩子们一起玩的时候,不争不抢,是不可能的,不但会争抢玩具,很多的时候,也会为了大人们一句“谁做得更好”的表扬而争论一番呢!回到事件回放,小妹妹先抢了明明手中的玩具,明明的做法只是在维持自己、取回自己选择的玩具,有错吗?
【孩子的事情和纠纷,家长最好不要参与】明明发现自己的玩具被抢了,没有过来找妈妈,而是自己去处理“纠纷”,是不是很独立?而小妹妹则是转头去找爷爷,然后由爷爷来“批评”妈妈、帮孙女索回玩具,妈妈这里不想说孰是孰非,只想说的是孩子的事情或纠纷,家长为什么一定要参与进来?让孩子们解决,不是更好?家人包办一时,可以包办一世吗?不如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这也是一种独立性的锻炼。如果说因为明明去拿回被小妹妹抢走的玩具,是以大欺小,妈妈袖手旁观的话;那么在玲阿姨家的幼儿园,明明被小姐姐抢玩具,妈妈也同样的是无动于衷,这又是什么呢?
【孩子的世界,没有年龄与性别之分】在成人的世界中,有年长年幼之分,也有男女性别之分,但在小朋友们的世界中,大家都是朋友,都是和他们自己一样的朋友,没有年长要爱护年幼、男生要谦让女生之说;相反,很多时候,小朋友们都是自私的,这也是他们成长的一个必经阶段,是一种自然现象、一种自然规律,作为家长,为什么要去强加人为的干涉呢?虽说这也有悖于中国几千年的优良文化传统,更有悖于明明常听的三字经、弟子规,但...孩子就是孩子,这一点是不可逆转和改变的。
【孩子之间相处,没有吃亏与占便宜之说】孩子的世界,就是非常得天真单纯,“我喜欢的,就是最好的”、“我不喜欢的,就是不好的”,记得之前读到过的一篇文章,一位美国小朋友用价格不菲的遥控车,和一位中国小朋友交换一个用得很旧的文具盒,交换后两位小朋友都如获至宝般地欢心喜地,而两位家长则做出不同的反应,美国妈妈-“这是孩子的选择,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最开心”,而中国妈妈-“美国小朋友真傻,我们占了便宜,他吃了亏”。在孩子天真单纯的世界中,只有开心与不开心、满意与不满意,而没有成人眼中的势利与趋炎附势,更没有吃亏与占便宜之说。为什么要把成人世界中的观点强加于天真单纯的孩子?
【孩子是独立个体,而不是家长的附属品】再小的孩子,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而非家长们的附属品,虽说妈妈给了孩子生命,但并不以此就可以说妈妈拥有孩子,因此,多小的孩子,都是要受到尊重的,都是有选择权力的。随着明明日渐长大,与朋友或老人聊天的时候,经常会有人和妈妈说,“以后应该让明明学钢琴”,“以后一定要让明明学画画”,“明明不学财经就可惜了”......为什么?明明是明明,明明喜欢什么、将来学什么,那是他自己的决定与选择,为什么要提前为他做好这些选择?身边也有一些家长,因为自己喜欢某项特长或技能,就一定要在这方面培养自己的孩子;更有甚者,将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或愿望强加于孩子。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片心愿强加于孩子,公平吗?
【听话的孩子就一定是好孩子吗?】还在明明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给小朋友自己选择的权利和机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做选择”),比如说穿什么衣服、买什么玩具、吃什么饭...当然,这选择完全是二选一,最多三选一。也是缘于此,现在的明明小朋友是个非常有主见的孩子,他想做什么,他不想做什么,心里一清二楚,您也可说他是固执,但妈妈非常喜欢这种有自己思想的固执。在图书馆的活动中,明明有时不乐意按照老师要求的去做,而是拿着玩具、有自己创新的玩法,而且妈妈如果加以阻止的话,他会以大喊大叫来抗议。因此,也就引来了一些家长们的说法“这孩子真不听话”、“真不是个好孩子”。的确,有些孩子被妈妈强行抢下正在玩的东西,或被妈妈强行抱开,小朋友们也没有任何反应,反而乖乖任由妈妈们摆布;或者机械地模仿老师的做法。明明在这方面,可能是不如别的孩子听话,但...明明的有主见、有思想,就被视为不是好孩子吗?
【教育孩子不恃强凌弱,但也不忍气吞声】一直以来,妈妈受到的家庭教育就是-不许欺负别人,但如果别人欺负到咱头上来了,咱也一定要反抗,不能忍气吞声。在工作单位、在学校、在平时的待人处事中,妈妈一直是在这么做,今后对于明明的育儿路,妈妈也还是会这么教。回到图书馆抢玩具的话题,妈妈说句实话,其实明明真的是个助人为乐、通情达理的小朋友,他不但不会去抢别人的玩具,而且还会主动把自己的玩具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分享(“三岁看大,性格品质初显的16个月娃”)。
下面再来一组我们今天图书馆活动的随拍吧!同样地,明明还是个不受拘束、开朗大方、助人为乐的小朋友。

(大家围成一圈唱歌,而明明则走上前去与老师互动)

(在教室中央表演的小朋友)

(最爱还是车车)

(完全不顾别人,一个车车玩了很久)

(又发现一个可以推着走的车车)

(在狭小而拥挤的空间中,明明推着车车,还知道避开人、避免物,表扬一下)
前一篇:美国爸爸超喜欢的糖醋排骨
后一篇:亲子阅读,为小朋友选书之经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