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姨妈后现代生活之滇西北旅游日记(四)

10月27日
晨8点早餐,
来到镇口,便见一溜拉客车停在路边,几位司机围上来争着问去哪,得知去蓝月谷,便说100元,先生说刚刚叫“网约嘀嘀”,显示68.5元,那位司机还是坚持说:告诉你100就是100,一分钱也没多要。我心想让商家实现明码实价童叟无欺是多么难。记得还在单位上班时,尽量衣冠整齐得体,有一天下班路过菜市,见一对老夫妻提着一袋新鲜的韭菜,就问他们在哪里买的,他们回说,就是前面那个摊子,9毛一斤,我快步走到摊位,摊主却说2元一斤,不讲价。我忿忿地离开,回去写了一份人大提案:市场管理部门应要求商贩一律明码标价,守法经营,童叟无欺,请儿子在市人大会上提交。可是最终的经办部门对儿子说,这件事其实是无法办到的,市场经济只能靠市场调节,商贩卖菜,一个晚上要调几次价,菜水灵儿、菜蔫巴、要收摊、快下雨时,价钱都不一样,儿子也就通情达理的接受了这个结果。我说,同样的菜品,同样的时辰天气,总不能因人而异吧,儿子息事宁人地说,你肯定比退休老人挣钱多,就应该回馈社会。看来儿子也认为我是应该花高价的,从此也让我把花冤枉钱的认知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回馈社会。结果,先生叫来的网约滴滴车最后也是要了98.5元,我说,不是68.5吗?他嘀里嘟噜说了一堆当地土语也听不懂,我就又回馈社会一次,如此看来,镇门口的司机也真没说错,100就是100,没多要,便宜1.5元,相当于我们多等一会儿的误时费。
玉龙雪山我是2003年8月同先生一起去的,这是翻了一天老照片查到的日期,那时我在单位还不是主要领导,秉承“占半边床小便宜”的经济理念,趁先生去云南开行业协会之机完成旅游的主要目的。从老照片上看,那一天雾气很重,可是4506米处的冰川仍然像正值壮年人的头发一样,坚挺厚重,再看同学们发到群里的新照片,纵使阳光明媚,4506米处的雪山也呈现毛发稀疏的衰老态了,正如那时的我们和现在的我们相比。那时山下的索道站,终日排着长队,旁边的景观很有些异国风情,却没有见过“甘海子”那道风景,山顶还有“登山签证处”,为你拍照,发纪念册。那时,我很为自己登上4506米的高峰而自豪,此后的18年,单位承接了支援那曲的工程设计项目,经常在海拔4700米的高原回访工地,开项目协调会,也游历了国内外的很多名山大川,才发现,玉龙雪山的海拔和知名度都不算什么。
(金舒延同学的玉龙雪山小制作)
(金舒延同学的玉龙雪山小制作)
蓝月谷就在玉龙雪山脚下,和玉龙雪山是同一个景区,门票也是通用的,近些年才由“白水河”改名为“蓝月谷”,我也就明白了为啥上次来玉龙雪山的时候没听说过这个景点。翻看之前的老照片,才发现这里也是来过的,只不过那一天的阳光没有这么灿烂,河水便没有这般迷人,因此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一次,无论是在手机还是在相机数以千计的内存照片中,我都会一眼就能看到蓝月谷,那湛蓝的湖水,蓝得惊心动魄,蓝得使人不愿离去。蓝月谷一共有四个湖:玉液湖、镜潭湖、蓝月湖和听涛湖,每个湖的颜色略有不同,但湖边的雪山,湖畔的松林,湖中的倒影,湖面的波纹,都如诗如画,如仙如幻,如情如梦。坐在湖边圆润的石头上,世界变得宁静,所有的声音都远去了;世界变得清澈,所有的污浊都透明了;阳光缓缓地抚在后背上,暖暖的,柔柔的,此生为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多么美好的世界,多么美好的生活!
(蓝月谷)
(蓝月谷)
(蓝月谷)
(蓝月谷)
(坐在湖边,世界变得宁静了)
午后回到束河古镇,天色还早,先生执意去做足疗,导航一个足疗馆,竟然又是前一晚聚餐的文氏奶奶的店。自然,店里只有我们两位客人,晚餐自理,就在“又一居”小巷对面的“四怪”餐厅吃排骨火锅,听老板的东北口音十分亲切,细聊得知,是吉林人,疫情之前,每天有几万元的营业额,疫情期间收入甚微,也只能惨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