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曹姨妈后现代生活之西藏行(三)

(三)
4月3日凌晨,被一阵敲门声惊醒,随后是李老师洪亮的嗓音:停电了,大家把所有电器插头拔掉。原来,酒店用自己的柴油机发电,只能满足照明和早餐需求,我披衣下床,只能借助李老师的手电筒,拔掉各种插头,然后,在淅沥沥的雨声中,等待天明。原计划再次前往桃花沟,完成最后的创作,也被雨夹雪的天气打乱,只好大队人马班师回林芝。
(告别桃花沟)
(本该在上篇传的照片)
(本该在上篇传的照片)
(本该在上篇传的照片)
(本该在上篇传的照片)
路途遥远,可是林二车康巴并不寂寞,临时车长海洋兄弟,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一路和司机小朱师傅套近乎,一会儿要包朱师傅的车游四川,一会儿要在朱师傅的车上安他专属的行车记录仪,只为他记录大美西藏,一会儿又要和朱师傅晚上烤羊腿;后排的云朵妹妹不时放些她参加演出的独唱视频,悠扬的女中音在车厢里回荡;金利老师就更不用说了,国家一级播音员证书拥有者,讲啥都是绘声绘色,迷人的声音魅力无限;还有三级教授罗老师,回忆起小时候所跳的“忠字舞”,身姿依然曼妙;人像摄影大咖兼持证的国家二级厨师刘伟老师,凭锅包肉考证,绝活儿炒土豆丝,上一篇游记的央宗小姑娘,我忘了标注是刘伟老师所摄,结果很多朋友的慧眼毒蛇一般,上来就说我那一张照得太好了,让我还得多费口舌解释一番;还有辽大经济研究所的刘研究员,保险公司的高管羽岚妹妹,还有年轻漂亮活泼可爱的衣然小妹妹,至于先生,金利老师的概括是:三句半中的那半句,那我就不客气了,前三句,我包了。
中午在鲁朗小镇用餐,李老师嫌人家的菜味不正,亲自下厨,做西红柿鸡蛋卤,用洗菜盆和菜勺子打鸡蛋,把饭店的大口径大勺掂得虎虎生风,惹得大家围观拍照录视频,把一顿简单的打卤面吃得活色生香,妙趣横生。
继续赶路时又遭遇色季拉山堵车,司机小朱公司的同事传来消息,说昨天在山对面的车已经堵了一夜,可这是回林芝的必经之路,我们也做好了林二车康巴彻夜长谈的准备。结果,我们的车在被堵了两个多小时后,终于解锁,一路蹉跎,来到这一天的唯一景观:尼洋观景台。
此刻追写游记,我想,尼洋观景台应该是观望尼洋河,然而实际上,我并不在意什么拉萨河、尼洋河、雅鲁藏布江等等那些或美丽或淳朴的名字,我只在意那清澈的碧绿的蔚蓝的河水,或小鸟依人般依偎着群山,或长袖善舞般滋润着大地,像一枝鲜活灵动的彩笔。可是那一时刻,天色昏暗,寒风夹杂的雪花直往衣领里灌,就在我胡乱拍了一张,然后瑟缩着脖子,准备回车上静坐休息的时候,天空意外地出现一片放射性的光芒,那光芒穿过层层云雾,自天边倾泻而来,那光茫,舞台追光灯一般直射在苍茫大地上,山川田野瞬间被镀上一层银箔,那光茫,时暗时亮,时强时弱,时而把天空照得云霓闪烁,时而把尼洋河照成飞舞银蛇,时而把梯田照出层层碧波。影友们一片惊呼:耶稣光!我顿时觉得,风也不烈了,周身一片暖阳,不停地变换各种角度,微单、手机、卡片机轮番上阵,直到耶稣光减弱消失。金老师总结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若不是堵车,何见耶稣光?!若不是耶稣光,何以我心飞扬?!最后一句,是我加的。
(耶稣光)
(耶稣光)
(耶稣光)
4月4日8:00出发,是我们此行第一次看见蓝天白云,因此连旅行车每一次停靠服务区,都变得异常珍贵,影友们抓住每一个机会,拍雪山,拍经幡,中午时分,来到摄影团最后一个景点:巴松措。
(多么美的蓝天白云)
巴松措在藏语中意为“绿色的水”,位于林芝工布江达县,是藏传佛教红教的著名神湖,国家五A级风景区。
大家先是换乘景区环保车,来到一片村落,然后沿石头台阶拾级而上,到达顶部的木制观景台,鸟瞰这个海拔3700多米的高原湖泊,洁白的雪山,茂密的林木,静霭的村落环绕着湛蓝的湖水,恬静,幽深,迷人,难怪它又被称其为“高原小瑞士”、“深山女神”。观景台下边的村落,叫结巴村,因为和汉语的“口吃”同名,我哑然失笑,执意在村委会旁边留影,先生笑我肤浅,我却很想知道藏语中的“巴”是为何义,强巴、康巴、门巴、仲巴、哈巴、岗巴……,翻开小小的地图,就有很多“巴”涌进眼帘。之后,我们又乘环保车来到景区中心,穿过提供各种食品的服务中心和长长的木栈桥,就来到湖心岛,岛上有一座白塔和一座寺庙:错宗工巴寺,还有铭牌上标注数百年的参天古树、转经筒,以及湖中扬着白帆的游艇,都彰显着这个小岛的悠久历史和居民生活的富庶。
(在观景台上鸟瞰巴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