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来没有能准备好的人生

(2012-04-04 16:44:11)
标签:

杂谈

分类: 股市投资

一旦开始读书学习,就会发现时间是如此的不够,而脑子是如此的迟钝——真羡慕电影里面的机器人,都能过目不忘,瞬间蜕变。

书,没有能够读完的时候;知识,没有能够取尽的时候;人生,没有能够准备好的时候!于是,人生注定只能摸索前行。人生如此,有什么不是如此?所以,请不要准备了,边走边看,边走边想吧。

当世界有点乱的时候,也正是大小道消息漫天横飞的时候,而大的转折往往也都在这种非常复杂、混乱的情形下产生。这时候,信息量往往大的会令人失去方向感,脑子里一片加一片的浆糊——事后看,好像一切事情的逻辑线索都非常清晰、简单,但这是马后炮式的先验论,因为它完全忽视了过度冗余的信息造成的巨大干扰。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该如何处理信息?答案是:从来没有能够处理好的信息!因为太多了。

人生无法准备好,信息也无法处理好?这还搞啥呢?能有这个疑问的读者,说明在动脑子!我想说的正是:我们的人生,我们的脑子究竟是一个自主规划、自主运行的独立王国,还是一个被动的接收器而已?在一切都显得过度冗余的环境下,我们能否寻到出路?举个例子:发生了重大的社会事件,一件接一件,于是报道和信息开始越来越多,猜测与推测也越来越多,把这所有的报道、信息、猜测都接收了,能够得出一个结论;然后,接下来,出现新的报道,于是把前面的结论修正一下;再出报道,再修正一下,如此持续。试问,这样的思维方式能够看透事物本质嘛?不行的!这属于被动式接收。正确的思维方式应当如何?首先,在得出初步结论后,要进行深度加工,然后发挥想象力,将加工的结论分类为几种现实的可能性,并相应的划定界限;接着,等待进一步的报道,然后,对分类的结论进行比照,类似排除法,得出最终正确的答案——当然,还可以通过分类,能够主动过滤出假消息。当然,这样的思维方式需要一些基础知识,例如历史知识。此外,在分类后,极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是:所有的分类结论,都可能是正确的!为什么?因为最终的结果是博弈后的产物,但在博弈过程中,谁都不知道最终结果会如何,所以,通过分类,还能观察博弈的进程(例如用反身性)。这就是主动的思维方式,所有的信息都为我的思维过程服务;而不是信息出来后,我来猜测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信息与事实之间的关系。两者的从属关系不能搞反了。

近来回想身边几个好友这几年的人生,发现拖沓者都有这样一个通病:都希望一切准备好了才开始。仔细一想,发现这是多么巨大的一个误区。“再等等,我还没准备好”,“我准备好了,就可以开始了”,如此种种,其实莫不是给自己偷懒的借口,莫不是不敢正视现实与当下的愚蠢表现!非常感慨,人生就是在这样一个接一个的准备当中落后、腐朽了,而成功者,哪一个不是跌跌撞撞、踉踉跄跄的?

不要再准备了!时刻记住往前走吧(包括在投资(机)上给自己找借口的人)。正如上面举例所说的道理,关键是要把人生的主骨架确定出来(类似初步得出的结论),然后给自己人生设定一些可以接受和可能实现的选项(类似与深加工),再然后,就大胆的往前走吧!路是走出来的,人生也是如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