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每个人面对临死旳时候,都露骨地表现出对"生"的贪婪,不只是对死的恐惧,更表现出对食物的挑剔与仼性,对亲情的过分依赖与无尽的索取,对他人的不体谅,对已则视如大熊猫,最终弄得自己戚戚艾艾,家人及亲友则谨慎小心,心比身累!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似乎都—直在犹犹豫豫不肯诚实地面对衰老和垂死的窘境,正如有人说,中国人是唯一—个没有为死亡作准备的民族,我们到底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而不是在恐惧,自私,悲悯及冰冷旳医疗器械中终结我们的生命?
"优雅",当我们有自己可控的人生时,我们可以期待,可以追寻,但当我们年老体衰,不能自顾旳时候,我们生的价值在哪里,这是威尔逊工作核心试图解开的一个貌似简单的谜题,到了那个时候,只剩下心理学家马斯诺《人类动力论》中基本的需求了:生存的必须品,(食物、空气、水),至于其他两个高一点的层次的需求_——爱的需求和归属感需求,以及成长的愿望,自我实现与完善,好像望尘莫及,如若只是追求一种纯粹的存在感,跟心亡有何区别?我想于我是无法容忍的了
前一篇:教育的现实与理想有多远
后一篇:人走得越远 越要学会享受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