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沧浪之水
沧浪之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97
  • 关注人气: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会心理学笔记第八章自我概念

(2017-12-13 16:07:27)
分类: 学点心理学
自我概念的定义
关于自我的几种主要理论
自我概念的功能
自我概念的形成机制
自我知觉理论及其难研究
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对自尊的作用
自我效能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对自我发展的影响
文化自我的主要理论与研究

第一节  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自我”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事实上,自我一直伴随着我们所生命历程,自我们出生起,我们便从未停止对自我的探索,我们终其一生都在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是谁?谁是我?”如果你告诉别人20件关于自己的事,使别人清楚地了解你,你会告诉他们什么?你的个性?社会背景?生理特征?爱好?你拥有的东西?你亲近的人?
现在请试着回答一下这些问题。在下面的横线上,请写下20个句子,它们必要以“我”字作为主语,同时这些句子必须包含你觉得最能代表你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那些特征。
1.   ............
2.   ............
...........
20.   ..........
在上面的20个句子中你都填写了哪些内容?你的外貌、你的性格、还是你所归属的团体?你填写的就是你头脑中的 自己,是你对自己的认识和描述。


人在一生,始终在追寻两个目标:一个是希望融入社会,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获得社会认同;另一个是希望认识自我,并发展自我,通过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及其与他人的差异,发展出具有个人独特性的对自己的观念——自我概念。
·自我归根到底是人们的反身意识,即以自身为对象,形成对自身的看法和观念的问题。
另一个与自我这一术语高度关联的概念是自我觉察,即自己把自己当作考察对象,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自我的目标、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自我觉察强调过程,而自我概念强调通过自我觉察过程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 

詹姆斯的自我理论
主体我(I):"自己认识的自我“也即主动体验世界的自我。
客体我(Me):表示人们对于自己的各种看法,如人的能力、社会性、人格以及物质拥有物等。
客体我由三个要素构成:物质我、社会我和心理我,这三个要素都包括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追求等侧面。

米德的自我理论
1.自我的主客体分化
2.影响自我 的两类他人:一类是概化他人即社会文化整体。社会文化整体通过家庭、学校、司法等机构,以及规范、语言文字,使人将社会文化、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自我”。另一类是重要他人,即影响个人生活和人格成长的中心人物,如父母、老师、导师等。重要他人对个人态度、观念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并对个人发展发挥着重要影响。来自他人的态度和评价,会逐渐形成个人自我的重要部分。
3.自我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准备阶段, 无意识模仿他人。第二,游戏阶段,儿童用游戏扮演不同的重要他人角色,学习其态度和观念,并学会从对方角度看待自己;第三,社会角色扮演阶段,即儿童扮演概化他人的角色,将他人行为综合为整体印象,从概化他人的角度衡量自己的行为,遵守游戏规则,社会的价值观、态度、规范、目标由此内化于个体,形成自我。
米德的自我理论强调了自我的社会生成性和对情境的能动反应性,对认识自我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罗杰斯认为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唯有他们自己才明白的主观世界之中,正是这种现象学的实在(主观世界,现象声)而不是物理客观世界(实在)决定着人们的行为。自我概念有四个特点:1.自我概念是对自己的知觉,它遵循知觉的一般原理;2.自我概念是有组织的、连贯的、有联系的知觉模型。3.自我不是指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另一个人,而是能表征的自我经验。4.自我虽然也包括潜意识的东西,但主要是由有意识的或可以进入意识的东西构成的,它通常可以为人所觉察。
罗杰斯关于自我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对自我差距的关注。他认为,个人的理想自我是自我的一部分,是人们向往的自我。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越接近,个人就越感到幸福和满足;如果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差距很大,就会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

詹姆斯与米德将自我划分为主体我(I)与客体我(Me), 詹姆斯还从物质我、社会我和心理我的视角来理解自我的结构;罗杰斯将自我划分为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施奈德与坎贝尔则将自我划分为实用自我与原则自我;罗森伯格将自我划分为现有自我、期望自我和表现自我。

自我图式理论

可能自我与动态自我

自我概念的结构

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和决定期望等三种功能

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的机制,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比如,当我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人时,“好人”的自我概念就会使人倾向于做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行为。
经验解释:一定经验对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取决于个人在怎样的自我概念下做出评价。
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在儿童教育中具有尤其重要的地位。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识

儿童经历社会化历程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就是形成与实际的自我特征符合的自我概念。虽然,社会化的目标是形成人们心理结构中社会共同的东西,但社会内容的承载和在特定条件下的显现,却是以人们的自我为基础的。

儿童与他人的交往过程是不断提高知觉别人能力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概念不断发展的过程 。


自省能力是儿童形成自我概念的基础。研究发现,3-5岁的儿童就有近1/4的比例开始有自我体验。

埃里克森人生危机八阶段
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0-1.5岁) 培养信任感
2.自主对怀疑和羞愧(1.5-4岁) 鼓励独立做事
3.主动感对内疚(4-6岁)在这个时期,儿童兴趣泛化,探索积极,好奇心使其提问多、活动多、探索多。若这些言行得到积极反应,孩子就会发展起主动感。
埃里克森建议,应当充分发展孩子的主动感,耐心回答孩子的提问,鼓励孩子的探索行为。
4.勤奋对自卑(6-12岁)这时的儿童关心物品构造、用途与性质,对工具技术感兴趣。
埃里克森劝告做父母的人,防止将孩子的勤奋当作捣乱,否则会使孩子认为不如别人,形成自卑感。
埃里克森建议,应该鼓励孩子努力取得成功,努力完成任务,激发他们的勤奋感与竞争心,增强获得好成绩的信心。要鼓励孩子尽最大努力与周围人联系,进行社会交往,相信自己有能力和聪明,任何事都能做好。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成功经验可以增强儿童的勤奋感,使他们更加勤奋;失败会导致他们产生压抑感和自卑。所以学校的任务是用成功经验塑造成功的学生,而不是相反。
成功与失败都是相对的,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可以称之为挫折,它加大了成功的难度,也提高了成功的成就感;但挫折过大又会导致丧失信心。因此更重要的掌握挫折。
5.同一性对混乱性(12-18岁)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个人会面临能否建立自身同一性和克服同一性混乱的危机。
如果同一性没有建立起来,在未来的生活中就可能出现同一性混乱的各种表现,包括(1)不能认识努力工作与预期效果的联系,或因为对成就不抱希望而放弃努力,产生工作瘫痪;(2)不了解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产生盲从或情绪对立,发生权威性混乱;(3)不愿意接触异性或耽于性关系,出现性混乱;(4)不考虑时间限制,总想立刻解决问题或任意拖延时间,缺乏时间观念,产生时间混乱。
6.亲密对孤离在成年早期(18-30岁)人生面临的是获得亲密和避免孤离的危机。
7.产出对停滞  中壮年期(30-65岁)人生会遭遇产生与停滞危机。
8.自我完整对绝望 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在成熟期(65岁以上)人生到成熟的老年阶段,依然有需要克服的危机,自我完整与绝望是人生将近终极的两个极端。

自我知觉理论(贝姆)个体是通过对自己外显行为及行为发生的环境进行功能分析获得自我知觉的。

自我确认 是指人们注意和寻找那些与自我概念相符合的信息的倾向。

自我认识过程的自我服务偏差: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自我知觉的自我优化倾向能使人产生力量感和自我满意感,符合自我价值定向的自我保护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保护自我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这些倾向可能妨碍人们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导致自歁的发生,严重时还会使人否认现实。

第三节 自尊
屠格涅夫曾经说过,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美的动力,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

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它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并且具有跨时间和情境的一致性。

自尊的结构
1.知觉自我和理想自我

库泊史密斯模型:一是个人重要性,二是能力;三是个体的道德性,四是权力。

波普自尊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社会方面的自尊;二是学业自我效能方面的自尊;三是家庭方面的自尊;四是身体意象方面的自尊;五是整体自尊。

张静认为自尊由自我效能(或自我胜任)和自我悦纳(或自爱)组成。
魏运华发现儿童的自尊结构由外表、体育运动、能力、成就感、纪律、公德与助人六个因素组成。
蔡建红发现大学生的自尊结构由自我价值感、社交口才、学习能力、他人及社会认同、父母关系、归属群体、人际关系、演讲、体育运动九个因素构成。
黄希庭认为,自尊可以分为总体自尊、一般自尊和特殊自尊。


影响自尊的环境与经验因素:首先,父母教养方式;其次,学业成绩;第三,个人因素。

自我差距
自我差距这一自我导向理论包括三种自我成分——实际自我、理想自我及应该自我。
自我差异是一种有情绪意义的、较为稳定的认知结构。
自我提高
承认错误实际是强化胜利宣言可靠性的策略
完成某事后通过强调困难来加强成功总量是美化策略。


自尊的测量
一、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二、德克萨斯社会行为调查量表


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感到自己能够胜任和有效的感觉。
控制点理论是指人们关于影响自己行为和结果的力量位置的看法。分为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
习得无助是指人或动物面对反复出现的不好的事件,感到难以控制,从而学会了放弃和感到无望的现象。

自我决定
自我控制感是克服习得无助的重要途径。
在强调自我决定的积极作用时需要注意,完全的自由和自我决定可能转化为一种负担。
选择过多不如对选择少的决定满意。
人们对不能撤回的选择比可以撤回的选择表现得更满意。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们喜欢并宁愿牺牲自由的选择,换回原告的选择。
自我效能感的行为效应
努力 和坚持意味着成功,成功反过来又带来自信的增长。,促进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自我效能感对行为的作用1.选择行为;中等难度规则。2.努力付出与坚持不懈;3.思维方式与情感反应。
自我效能的信息来源:1.获得的成就;2.替代性经验。

第四节 文化与自我
一、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自我概念
不同文化间在权力距离、回避不确定性、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和男性气质-女性气质四个维度上存在差异。
“独立自我——互依自我”文化二分结构
这种自我概念的差异可以从认知、情感和动机等多个方面体现出来。
二、文化自我 的动态观
不同文化自我概念可能随着情境等因素在同一个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中表现出来,这类从自我的非维度划分视角提出的理论被统称为“自我的动态观”
三、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
文化启动范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