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笔记第九章价值取向

分类: 学点心理学 |
价值取向的界定
价值观理论
价值取向的关联心理变量
价值观的测量
价值取向的本土化研究
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状况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一)价值:主体说;客体说;关系说:对事物有无价值的评判,要取决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即客体的属性和主体的需求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和适宜性。
(二)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事物重要性的观念。是依据客体对于主体的重要性,对客体进行价值评判和选择的标准。研究者共识:(1)从价值观的主体角度考虑,它既是一种个体现象也可能是一种社会,还是一种文化现象;(2)从价值观的表现形式看,它是外显的也是内隐的;(3)从价值观的功能看,多数研究者认为价值观对行为解释、预测和导向作用;(4)从价值观的层次性上看,它具有超越情境的特点,价值观要比态度更抽象、更概括。
(三)价值取向:人们对特定事物所采取的价值观。
价值观理论及测量
(一)奥尔波特的六维分类
理论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审美的、宗教的
(二)罗克奇的工具性、终极性价值观理论
(三)莫里斯的生活方式理论
价值观是一种对理想生活方式的憧憬。
(四)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理论
集体主义是有关人际感情、理想、信仰、观念和行为的一种综合体包括以下六类:(1)考虑自己的决定和他人行为是否关联;(2)享受物质资源;(3)对社会影响的感受性;(4)自我表现和面对工作;(5)共同付出;(6)对他人生活的卷入感。
(五)施瓦茨的价值理论
价值观五标准:(1)价值观是一些概念或信念;(2)价值观是人们想要追求的终极状态或行为;(3)价值观是超越具体情境的;(4)价值观对行为或事件的选择和评价具有指导作用;(5)价值观是有层次的。
“施瓦茨价值观量表”
10个价值观动机类型:
维度
|
动机类型
|
内 容
|
自我
超越(1)
|
普通性
|
指为了所有人类和自然的福祉而理解、欣赏、忍耐、保护。例如:社会公正、心胸开阔、世界和平、智慧、美好的世界、与自
然和谐一体、保护环境、公平。
|
自我
超越(2)
|
慈 善
|
指维护和提高那些自己熟识的人们的福利。例如:帮助、原谅、忠诚、诚实、真诚的友谊。
|
自我
提高(1)
|
权 力
|
指社会地位与声望、对他人以及资源的控制和统治。例如:社会权力、财富、权威等
|
自我
提高(2)
|
成 就
|
指根据社会的标准,通过实际的竞争所获得的个人成功。例如:成功的、有能力的、 有抱负的、有影响力的等等
|
保守(1)
|
传 统
|
指尊重、赞成和接受文化或宗教的习俗和理念。例如:接受生活的命运安排、奉献、尊重传统、谦卑、节制等。
|
保守(2)
|
遵 从
|
指对行为、喜好和伤害他人或违背社会期望的倾向加以限制。例如:服从、自律、礼貌、给父母和他人带来荣耀。
|
保守(3)
|
安 全
|
指安全、和谐、社会的稳定、关系的稳定和自我稳定。例如:家庭安全、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清洁、互惠互利等。
|
对变化
的开放
性态度(1)
|
自我定向
|
指思想和行为的独立──选择、创造、探索。例如:创造性、好奇、自由、独立、选择自己的目标。
|
对变化
的开放
性态度(2)
|
刺 激
|
指生活中的激动人心、新奇的和挑战 性。例如:冒险、变化的和刺激的生活。
|
对变化
的开放
性态度(3)
|
享乐主义
|
指个人的快乐或感官上的满足。例如:愉快、享受生活等。
|
价值取向与主要关联心理变量的关系
(一)价值取向与态度
态度是个体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映倾向。
价值观功能和作用的实现需要通过态度来完成。
(二)价值取向与需要系统
1.需要和动机
2.情绪和情感
3.兴趣和爱好
(三)价值取向与行为
1.行为是价值取向的表现
2.价值取向引导行为
3.行为可能诱导价值取向的改变
价值取向的本土化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定向的价值取向研究
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文化中的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被教导的一套价值。大体上,这一套价值是共存于文化成员之中的。
施瓦茨也认为在一个社会成员有意、无意的价值社会化中会表露出某种共同性,而这种“共同性”就是所谓的文化价值观。
1.以“己”为中心的价值观
费孝通提出“差序格局”的概念:中国人是以“己”为中心,就像把一粒石子投入水里后水面出现的波纹一样,最中心的是自己,然后“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杨中芳:中国人是非常重视自己的,它不但是个人行为的原动力,也是理想社会达成的工具。中国人价值体系背后的主导思想不是集体主义而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不断寻求与其周遭环境融为一体的和谐状态是中国人追求的至要目标。而在追求此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寻求和谐的和谐化过程似乎才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2.以社会、关系、情境为中心的价值观
西方人的“自己”是以表达、表现及实现“个已”为主,而中国人的“自己”是以实践、克制及超越转化的途径,来使“自己”与“社会”结合。因此,中国人的自己是可以扩展的,不仅包括个体自身,还可以推及家庭、亲戚、朋友,甚至家族和宗族。从这一角度看,中国人又是社会取向、关系取向或情境取向的。
传统的中国人强调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来界定自己的身份。
3.富贵与道德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讲更多是在谈道德。根据中国人在富贵--道德两个维度上的不同组合,将中国人的价值观分为(1)富贵与道德相容:富贵而道德;道德而富贵。(2)贫贱与道德相容:贫贱而道德,道德而贫贱。(3)富贵与道德相斥:富贵而不(轻)道德;不(轻)道德而富贵。(4)贫贱与道德相斥:贫贱而不(轻)道德;不(轻)道德而贫贱。
用恋权情结或吕不韦情绪来反映中国人的心理特质和价值取向是比较适合的。他把畏权、慕权、清官梦、升迁梦、滥用权等作为中国人恋权情绪的主要表征。
4.人情与面子
资源支配者的心理历程可能存在三种不同的关系以及相应的做事法则和决策策略。工具性关系对应的法则是公平法则,其决策策略是客观决策;情感性关系对应的法则则是需求法则,其决策策略是亲情困境;混合性关系对应则是人情法则,其决策策略是人情困境。
价值取向的最新研究进展
1.梁觉的“社会通则”
2.“中庸思维”研究的深入
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状况
中国民众整体价值取向结构特点
中国民众价值取向“好人定位”结构
中国民众价值取向差异分析
大学生价值取向状况
中国企业家价值取向
前一篇:社会心理学笔记第八章自我概念
后一篇:社会心理学笔记第十章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