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会心理学笔记第七章刻板印象与归因

(2017-12-12 08:48:45)
分类: 学点心理学
刻板印象的概念
刻板印象形成
偏见形成的原因
如何消除偏见
性别角色的形成 
归因理论
归因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思维是高度分类学倾向的,即面对各种对象,都倾向于用将对象归类于一个特定的方式来认识,人们在认识各种社会群体时,不是纯粹通过情境性的信息整合而形成对一种对象的客观认识,而是运用许多既存的分类概念,将对象先归于某一类别,然后形成对这一对象的认识。这大大节省了人们的认知资源,帮助人们有效地组织和解释复杂世界,但同时也会出现判断上的“先验主义”。

心理动力学认为,刻板印象源于知觉者的动机,通过启用心理防御机制,人们会将自我或内群体消极的属性知觉为外群体的特征,并且通过以不友好的术语标定外群体,从而使得内群体成员比其他群体“更好”。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刻板印象是社会情境与文化传承的产物,强调刻板印象的形成和维系过程中社会(包括家庭、传媒、文化传统)的影响作用。人们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社会环境中所流行的群集的观念与态度,反过来这些观念系统又会得到社会的强化,其焦点在于刻板印象与偏见是如何通过社会化经验、伙伴群体的影响以及媒介渲染获得与保持的。
社会认知理论将刻板印象看作是一种可以引导信息加工的观念系统或认知结构,强调信息加工系统的机能,及该系统如何影响群体与群体成员的知觉,也强调从外界刺激提取的信息到人际行为知觉的最终形式之间,存在着信息加工的中介机制。

图式是过去经验中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等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它可以是语言材料的图式,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图式,还可以是其他材料的图式。图式加工就是人在接触外界事物时,在记忆中检索那些与输入信息最符合的图式与之对照,加以理解和解释。社会图式主要包括个人图式、角色或群体图式、事件图式。
分类学说认为,由于类属思维是社会分类 的结果,所以存在于人脑中的分类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决定了类属性思维的准确性程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受知觉者过去经验的影响。或然性模型认为,类属性思维是建立在可能性的基础上,而非“全”或“无”的判断,所以只能说它在某些条件下是准确的,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是不准确的,而不能绝对地判定某个类属思维是“对的”或“错的”。EPA模型则认为类属性思维是由评价(积极-消极)、潜力(激活——没有激活)和准确性(准确——不准确)共同作用形成的动态系统。

刻板印象的具体表现
性别刻板印象
地域和种族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1.社会认同理论     2.弱势群体的社会认同弱势群体成员在内隐水平上存在外群体偏向是普遍现象。弱势群体成员对所属群体内部成员持有矛盾和冲突态度,并对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群体持有内隐偏好态度。外群体偏向是人们理论化地使用观念和社会判断去支持既存的不平等形式,甚至在损害个人和群体的利益和尊重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弱势群体成员心理上接受了社会主流文化对社会结构或地位差异的定位,并倾向于顺从这种安排。

优势群体(城市居民或男性)在内隐态度上存在内群体偏向,其内隐和外显态度基本一致,而弱势群体(农村居民或女性)在内隐态度上存在相当程度的外群体偏向,在外显态度上存在内群体偏向和一定程度的外群体偏向,有双趋倾向。

刻板印象的作用:自我预言的实现
念动论:头脑中的观念会自动激活生意人行为。
刻板印象具有简化认知过程,节约认知资源等认知功能,并且也可能反映 一定的客观现实。
刻板印象具有”僵化性“和”对抗相反信息的能力“
即使获得与刻板印象相反的证据,人们好更倾向于维护而不是改变其刻板印象。
反刻板印象的信息呈现会使被试产生消极情绪反应,从而激发被试拒绝反刻板印象信息、维护刻板印象的认知动机。

影响刻板印象改变的因素
典型的方法就是让被试直接接触不符合原有刻板印象的群体成员,或者间接呈现反刻板印象的描述信息。
用指导语引导被 试产生追求印象精确度的动机时,远比其产生防御动机时更容易改变既有刻板印象。
媒体信息对受众的刻板印象影响力不可忽视。

偏见与歧视
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都是对特定群体或其成员的倾向性态度,通常以消极的形式出现。三者与态度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相对应,刻板印象偏重于认知,偏见偏重于情感,而歧视偏重于行为倾向。

偏见与歧视的成因:1.社会化经历2.认知因素3.动机因素4.社会分层

性别歧视 和种族歧视

减少偏见和歧视的方法:1.对抗刻板印象2.平等接触3.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

归因与归因理论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假定,由于人的意义是伴随自我意识诞生而逐步寻求获得的,因此人必须解释周围世界、解释他人、解释自己。人对事物动因的寻求的归因特点,构成了社会心理在20世纪后期研究的一个焦点。
归因不仅仅是一种心理过程,更是人们的一种需要。归因使得人们对事物有预见性,使人们对周围世界和自己有一个相对固定、前后一致的看法,使得我们能够适应世界。即便是错误的归因、错误的预见,也起着同样的作用。

归因是社会共识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在很自然地观察因果关系,归因就是由观察到的行为来推论其观察不到的原因。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业余心理学家,都有一套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有关人的行为与其原因相联系的观念或理论。人们会利用这套理论对各种行为做出相应的解释,关预见他人的行为,以达到对环境的有效控制,否则,人就无所适从,就没有控制感。

相应推断理论:行为 和引起行为的意图问题与人的某种重要的稳定特点(倾向性)相应。在做示意相应推断的时候,我们要先了解个体采取某种行为的目的,再进行由行动者意图到行动者个性本质的推断过程。这个过程,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行为结果的严重性2.社会赞许性3.非共同性效应(亦即独特性)4.选择自由性


动机的归因理论
四种原因:能力、努力、运气和工作难度
内在的有能力和努力;外在的有工作难度和运气;能力和工作难度是稳定的; 努力和运气是不稳定的。
行为原因除内外与稳定性两个维度外,第三个维度是可控性即行为动因能否为行动者个人所控制。如果是可控的,则行动者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行为及其后果。
内控者  外控者

凯利的三维理论:一种效应会被归因于效应发生时出现,而效应不出现时也不应发生的条件。
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进行归因: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个人)、背景(情境或条件)


异常条件聚焦模型认为,归因过程有两个步骤:一是通过逆向标准确定事件产生的必要条件;二是通过对照标准确定所有的必要条件中属于异常的条件。也就是说,逆向标准帮助我们了解事件或行为发生的必要条件,对照标准则从必要条件中确定充分条件。

归因偏差
归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贯的错误和偏见,有的来源于认知过程本身固有的局限,有的来源于人们的动机,有的则是认知因素和动机两者的结果。
基本归因偏差是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结为其内在因素,而低估了情境因素的影响。
中国大学生偏爱情景归因,美国大学生偏爱个性归因。

活动者--观察者效应指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虽然双方认知到的是同一个行为,但是行动者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为个人,把失败归因于情境;而观察者则会更多地把成功归因于情境,把失败归因于个人的特质。
原因:其一,行动者和观察者的着眼点不同。行动者很难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深入的直接观察,而由于外在的情境因素很容易观察到,它们成为知觉的对象。反过来,观察者则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行动者身上,因此行动者的个人特质就成为主要知觉的对象。其二,从另一角度看,这种活动者--观察者效应的出现可能是因为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信息来源不同。
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人趋向于把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而把别人的失败和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
当某个行为有个体的自我卷入的时候,个体在归因过程中会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作用,即归因会朝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和方面倾斜。
在自我服务偏差的研究中同样发现了文化差异,美国被试表现出自我服务的偏向,而亚洲人特别是日本人则表现出相反的偏向。
还有性别导致的动机、观念、环境等归因偏差;此外,当涉及个人利益时,也会导致归因偏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