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对中超引援政策的一些看法

(2012-06-12 10:37:06)
标签:

杂谈

 

 

二次转会市场即将开启,但基本上都是外援唱主角,内援转会可能性寥寥无几,说白了还是受制于注册人数的限制。在我看来,中国联赛的引援制度需要改革了,更多的应该为中国本土球员想想了,引进高水平外援的同时,也该想想如何提升我们本土球员的发展空间而不是进一步压缩。

 

不可回避的恒大现象

 

有人说内外援引进是两条不同的道路,不该混为一谈。也许在国外是两条路,但是在我看来这事情放在中国,不可能完全一分为二的看。

 

目前中超的引援政策是5+5+3,即5个21岁以上内援,5个外援(其中一个必须为亚洲外援),3个21岁以下球员。这个政策在恒大出现以前一直是够用的,因为大部分中超俱乐部的经营都安于现状,你不买我的人,我也不买你的人,大家都别挖墙角,我们都省钱,就算是买人,也只是引进个把中国球员,仔细看看前些年排名靠前的传统强队,有哪个队是一年用满了5个引援名额的?没有。即便是很有钱的山东鲁能,也绝没有想过像广州恒大这样把所有中国最好的国脚都尽量聚集到一起,再买重磅外援,毕竟这是国企,谁也不敢这么干,因为恒大取得这样的成绩绝对不是说只靠砸钱就成功了,有钱谁都能成功的事情,恒大的钱鲁能、泰达、国安、包括舜天都拿得起,但是他们砸了这么多钱后是否能够拿到跟恒大一样的成绩还真不好说。

 

因为恒大经营战略是一早就有专门的市场营销团队制定的的,有经营、有宣传、有公关策划,说白了是一个“多种部队”齐头并进工作的结果。举个最近的一个例子,本来巴里奥斯抵达中国的时间应该是5月31日,发布会是6月1日。但是恒大的营销团队建议推后这个时间,因为里皮刚刚抵达不久,亚冠又刚刚打完16进8的比赛,一是俱乐部方面忙不过来,二是这种吸引眼球的新闻如果安排到一起的话,反而不利于新闻的持续发酵,巴里奥斯在里皮的星辉下就给遮住了。因此将巴里奥斯的抵达时间和发布会时间都推迟到月中是上策,间歇期新闻淡季的时候再推出也好让大家对恒大的“巨资”投入的经营策略不断加深印象。这个做法,在国企的俱乐部里基本上是不会有人想到的,不要骂国企俱乐部的经营者没有脑子或者不用心,这万全得益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制度,国企根本就没有什么竞争意识,因为不是靠能源就是靠政府给予的特种经营权,无需多此一举去搞什么宣传,什么时候看国企没完没了的做广告了?

 

有人说我是“恒蜜”,有人说我是“恒黑”,我两者皆不是,恒大是中国足坛的一个现象,很多新闻源以及后续的连锁反应都跟恒大分不开,所以不得不提。为什么今年的内援转会市场这么热,外援价格又都这么高,这都跟恒大有关。先说内援,恒大的300万年薪敲门,500万年薪打底的内援引进攻势,让多家俱乐部都为此感到忧虑,不是各个都能拿出那么多钱留住自己的人,恒大就算是没有勾走球员的人,但是心也已经不在了,事实上高价开路的不止是恒大,阿尔滨也野心勃勃,这些私企俱乐部与国企俱乐部之间的经营策略已经引发了转会市场上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了。现在很多俱乐部想买人了,比如北京国安高薪留人、一个赛季给一线队引援用满5个指标是不是多年未见了?多年来一直揍廉价外援政策的上海申花,且不说效果如何,但是起码人家敢买阿内尔卡和德罗巴了,这也是变化;大连实德年初多么想买人而不是卖人,这也是多少年难得一见的奇景了?天津泰达一个内援能够2000万起价,这放在恒大出现之前,不是天方夜谭吗?这种炒高内援市场价格的行为咱们先不说好还是不好,但是恒大出线后给整个职业联赛市场催生的变化是不可否认的。没有恒大的金元攻势,就没有如今各队的加薪或者相应奖金提升政策,部分可欠可不欠薪的俱乐部发工资更积极了,中超如果跟前些年比节奏肯定是加快了,这个功劳你不能都归功于外援水平提高了,在我看来,外援水平提高必须得跟着中国球员水平提高相辅相成,否则就会造成衔接不上,导致外援踢起来没有兴趣找不到比赛感觉的后果,这样的例子中超现实中就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各队之间实力越发接近,没有真正的豪门,包括恒大在内,如果不是靠外援来撑场面都上全华班的话,大家都是半斤八两,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

 

内外援转会政策的不平等

 

中超有钱待遇好的俱乐部越来越少,以前都嫉妒中国职业球员赚得太多,踢得太臭,抨击高薪,于是中国足协有了限薪令。好俱乐部就那么几家,已经身在其中的不愿意走,每年可以更换的名额就那么几个,国企也不介意多养活几个吃闲饭的人。举个例子,据我所知,某大型国企俱乐部的23岁以下替补队员,年薪都可以30万,多年打不上球但是也一样可以获得较为滋润;同样是23岁以下某私企球队的主力队员,一个月工资只有1万,奖金还经常被拖欠不给,久而久之,心态和实力也都下降了,拼不拼都没有钱途,因为没有球队愿意重金挖内援,大家都把心思放在提高外援水平上,几乎都认为,只要买两个好用的外援,内援用谁都一样。

 

可事实是这样吗?今年某个升班马球队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外援实力中超前三,可联赛排名呢?辽足和青岛是中超里对外援依靠较轻的队伍,靠内援一直成绩不错。恒大催生了内援的价值提升这是事实,同样也让过去一潭死水一样的中超联赛不得不加强流动性了,因为不是所有球队都有钱砸外援,那么就要在内援上想想办法,觉得内援还是要比外援便宜的,结果今年不是,内援价格甚至要超过外援了,但是内援可以用很多年,且不受名额限制,因此于汉超和郑龙3000万的市场价格就应运而生了。

 

每年各队的引援名额都是前中后三条线各一个外援核心,然后再加上一个亚洲外援,场上11个人首发的4个位置就给外援占领了,然后还要有个替补名额留给第五外援,18人首发中,三分之一已去,你可以说亚洲也这么干,中超没问题。那么好,可以,继续。多少俱乐部既不愿意买外援,又扣着内援不放,既欠薪,成绩又一直上不去,但是球员没办法走,因为内援政策太死板,哪怕俱乐部欠了半年薪水不发,按照中国足协的规定,超过三个月就可以视为合同无效,自动解约,可是二次转会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队伍可选了,因为你想去的俱乐部可能是外援名额用不完,内援名额没有了,不是每个俱乐部二次转会都想换外援的,但是二次转会的内援市场又有多少年如死水一般沉寂了?这正常吗?中国足协有没有想过吗?为什么外援年初可以引进5个,中途可以换2个,这一来一往就相当于7人次。但是内援只能有5个,中间不能换,对此我非常不解,为什么要保证钱必须让外援赚去,哪怕是不增加内援引进名额的话,是不是也应该增加规定,二次转会不换外援的球队就可以换内援,为什么非要让两个名额浪费掉也不给中国球员机会呢?

 

很多俱乐部对于恒大提出的扩大注册人数政策最大的不满就是他们拿钱砸人,场上4个,下面3个,哪怕利用率不高也认了,因为人家有钱。如果说足球只是有钱人的游戏,一切规则只为有钱人制定那是不对的,照这么来说,那西甲应该只剩下巴萨和皇马,英超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家豪门了。大多数高水平的联赛成员构成都是两头细,中间粗的纺锤型。中超这种金字塔型太要命了。究其原因,没有给各个俱乐部充分的差异化经营模式选择,你这个内外援平均政策,不灵活变通,就等于让有钱人想怎么玩儿怎么玩儿,“没钱”的逼上梁山。为什么给“没钱”加引号,因为谁也不会规定有钱必须砸,德甲的门兴格拉德巴赫挺有钱的,但是人家就走培养年轻球员卖给大俱乐部的路线,你能说人家不对吗?中超就没有这样的俱乐部,因为你培养再多,每年转会市场就那么点儿流动性,培养的成本也收不回来,谁还培养啊?

 

再说了,如果说内外援政策都广泛一致的话,外援质量拼不过恒大的,内援上引进数量也跟恒大一样,那不就是死路一条吗?如果真的都是恒大一家独大,那以后大家都不玩儿了,这对中国足球好吗?再退一步说,如果恒大有一天不玩儿了,那么专门为他倾斜的政策打击了其他俱乐部的兴趣,中国足球还搞不搞了?但是恒大这样敢于强势起飞,在职业足球层面拉高中超的做法肯定不是坏事,是应该给予支持的,因为中超的确越来越好看了,中国球迷总不能没人投钱时骂,有人投钱还是骂,投多了不对,不投也不对,哪有那么多正好的事情。

 

因此在我看来,中国足协如果真的想推动中国足球发展,就应该保障大多数人利益,这种保障不是像以前那样总是打压豪门,限制每个队国脚的引进数量,这个做法是愚蠢的,而是应该在内外援的引进策略上更为灵活一些,我的具体看法如下:

 

第一 从2013年起,不分是否参加亚冠的球队,可以在原来5+5的基础上进行微调,但是外援上场政策依然是3+1,但是外援最多可以增加为6+1即7人,但是内援数量相应削减,只能引进3人,整体引援数量保持10人不变。

 

第二 外援引进数量超过5人的俱乐部,在二次转会期间只可更换一名外援,且不可更换内援,等于或者少于5人的俱乐部保持可以更换2名外援。

 

第三 内援引进数量低于5人(不包括5人)的俱乐部,二次转会期间内外援引进的名额可共用。原来只可用于外援的转会名额也可以用做内援转会,即不换外援的话便可更换内援,内援注册名额不受外援的最多7人数量限制。

 

 

第四 具有以下情况不受转会名额限制:

 

球员因被原俱乐部拖欠工资超过三个月可以成为自由身,当事人能够拿出相关法律依据并且得到相关仲裁部门认可的情况下,可根据球员意愿转入任何一家愿意接收他的俱乐部,不受引援名额限制。(提醒各队不要随便欠薪,否则球员不保)

 

第四 具有以下情况将要削减引援名额

 

引进外援后因无故拖欠工资而被告上国际足联法庭,影响了整个中超职业联赛形象的俱乐部将在未来两个赛季引援数量受到削减,具体削减名额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商定。

 

以上只是我粗浅的想法,说得不一定都对,很多条例还不成熟,希望大家集思广益,多提意见,最重要的是有决策权的领导多想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