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定位与总体结构--关于幕燕滨江风貌区控规的意见建议(上)

标签:
城市规划建言 |
功能定位与总体结构
关于幕燕滨江风貌区控规的意见建议(上)
幕燕滨江风貌区是南京江南主城北部的重要绿色屏障,大江风貌的重要窗口,也是整个长江经济带和沿江岸线上的重要生态明珠,长江生态大保护的重要节点,地位十分重要。应当认真定位,合理布局,着力控制,积极保护,努力构建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相融合,富有魅力、大气磅礴的大江风貌展示区。
幕燕滨江风貌区的规划自2002年至今已有多个,笔者也曾多数提过建言,经过历次规划修编调整,风貌区的功能定位逐步明晰,空间布局逐步合理,框架基本形成,生态与人文环境已明显改善。在此基础上根据发展变化情况编制的这个控规,功能定位、总体结构、土地利用、配套设施与各项控制指标等,基本符合当前该区的空间实际。提几点意见建议供参考:
1、关于功能定位
规划提出的功能定位为“生态与人文景观相融的长江绿色发展实践区;历史与现代文明呼应滨江文化特色的示范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高质量生态休闲目的地”三个方面,基本符合风貌区发展实际。建议考虑增加景观展示功能。幕燕风貌区的独特之处在于江山相依、磅礴大气的大江风貌,这是沿江其他地段少有的。为此建议增加一条:“依山面江、磅礴大气的大江风貌展示区”。把特有风貌展现作为重要功能。
此外,规划提出的功能定位第三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高质量生态休闲目的地”,建议将“目的地”改为“向往地”,删除“一体化发展的”,“休闲”后面增加“度假”,因为“休闲”涉及的基本上是当地人,“度假”才能涉及“长三角区域”。
2、关于总体结构
附:“空间布局结构图”摘自规划公示件

规划提出“形成‘一脉、两带、三片、十园’的总体布局结构”基本符合风貌区空间特征。建议考虑:
“一脉”:登高望江脉,这个“脉”非常好。不过还应当增加一层含义,就是江上望山的脉线,即山脊曲线。或可以调整为“观山望江脉”。
“两带”中“城市风貌带”感觉偏离了风貌区的整体属性,且容易为建成区的蚕食提供借口,建议改为“城市山林风貌带”可能更贴切。“大江风情带”建议改为“大江风光风情带”。
关于“三片”,“历史古迹片、生态休闲片”尚可,“城市活力片”表述过于抽象,根据该片的功能特征,建议改为“文旅风情片”,因为其他片区也有个提升活力的问题。
关于“十园”,其中“燕子矶古镇”建议改为“燕子矶”,燕子矶是幕燕风貌区的重要节点,曾经的燕子矶镇因燕子矶而得名的,现在的燕子矶老镇几乎是全部推平重建,将来重建也只是个仿制品。况且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中的“古镇”名录中并没有燕子矶镇,前面的燕子矶规划也只是称“老街”“老镇”。将来的燕子矶老街(镇)可以作为燕子矶的一部分,成为城市客厅。此外,“十园”有些并不是园,建议改称“十节点”
关于“四景”,明清金陵四十八景中,幕燕风貌区占了四处,即:燕矶夕照、幕府登高、达摩古洞、永济江流。为彰显历史文化,建议将这四处按原名称列为“四景”,放在“三片”后面,(每个“景”设历史变化过程说明牌),构成“一脉、两带、三片、四景、十节点”的布局结构。
此外,滨江重点地段中的“上元门城市客厅”是在何处?从图上看好像在老虎山北侧,可是老虎山北侧并不在风貌区范围内,而老虎山范围内除了绿地外只有三小块零售商业用地。作为城市客厅一定要有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