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于管控是以往历史地段保护的关键问题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深化方案建言之一
标签:
城市规划历史文化建言 |
疏于管控是以往历史地段保护的关键问题
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深化方案建言之一
该项规划在这个街区《保护与再生规划设计方案》公示征求意见和深入进行历史信息调查的基础上,对现行保护规划进行了局部优化和深化,增加了街区历史价值的再认知和现状校核,保护目标、思路、框架及街区功能定位更加明确,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内容和举措比较详实。尤其是丝织手工业相关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和再认知,为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供了新的亮点。
该街区的《保护与再生规划设计方案》公示时,笔者曾提过一些意见建议,从这个规划看,有些意见好像吸纳了,有些没有。根据这个规划方案,再提几点意见建议供参考:
1、关于荷花塘街区历史文化保护的评估
公示前言对该街区的保护作了评估。这个地段1992年定为传统民居保护区,后来改为传统民居风貌区,2003年定为历史街区,2013年《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正式出台。自保护规划出台以来,在街区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成绩明显。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正如公示件所说:“街区空间环境未得到整体改善,仍存在物质环境加剧老化,相关设施配套滞后,传统风貌保护力度不足等问题”,但我觉得最根本的问题是疏于管控。
笔者在2003-2004年间在荷花塘地区画过许多写生,以后又在原地拍过许多照片。照片与原来画的写生对比差距很大,一年一个样。当然这里有老化的因素,但人为的因素更为突出。开窗、改门、搭建以至拆除改建比比皆是,弄得面目全非。如水斋庵(磨盘街13号后门与15号后门之间)的古井。见下图:
左图为笔者2004年写生图,中图为2014年照片,右图是现在的照片,从三者对比可以看出,古井没有了,古井后面的小佛龛变成了小窗户,青砖墙变成了粉墙,井台部分变成了住户的私有空间。2014年笔者曾给当时的书记、市长建言,希望加强历史街区的风貌管控,从市、区到街道、社区建立历史街区责任与长效管理机制,设置专职或义务的宣传监管员,实施不间断的宣传监控,但无回音。现在重新提起,就是希望在整治后,完善历史街区保护管控机制,确保历史街区的真实信息得以延续。(补充一句,从当地居民的生活实际考虑,在不严重影响传统环境的情况下,必要的开门开窗应该可以,但必须经过评估批准)
再如多层现代建筑插建问题。有的是历史遗留,有的则是街区定位后新建的,如荷花塘中段的幼儿园现代建筑,处于历史街区的核心部位,给街区传统风貌带来的破坏不言而喻。这个项目当时是怎么设计、怎么审批的呢?还有高岗里北侧的多层建筑好像原来也没有。有关方面的保护意识好像差了点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