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
─关于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再生规划设计的建言(下)
1、坚持“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
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个规划却没有提到。这方面我们南京历来做得不好。省级文保单位糖坊廊61号修缮,却把青砖外墙刷成了白墙。修复后的愚园的大门不是南京式样,而是典型的苏式门楼。在南京传统民居建筑中,宽大的轿子门是多用在轿厅后、正厅前,没有用作宅门的先例,而甘熙故居却把宅门修成了轿子门。还有相当多的历史建筑落地大修,修出来的都不是原貌,成了似是而非的假古董,这样的情况枚不胜举。往近里说,就是这个规划范围内的鸣羊巷东侧,当初道路拓宽拆掉了一溜非常有价值的老房子让人心痛,后来的综合环境整治项目又将一些传统民居建筑落地重建,背离了原有的建筑肌理和建筑造型,与东侧现有的传统建筑格格不入。
荷花塘街区是文保建筑、历史建筑最集中的街区,这些建筑是整个历史街区的灵魂,关系着历史街区的整体格局和风貌。希望借鉴江南古镇的修缮经验,坚持“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敬畏历史,慎之又慎,一丝不苟,原汁原味。在做法上,能修缮的不落架,能落架大修的不拆除重建,能用旧件的不用新件,“歪闪的房子将梁架扶正,柱子腐朽则补残加固”,正像苏州香山帮老艺人讲的,“偷梁换柱“、”移花接木”,把岁月的痕迹尽可能多地保留下来。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刘芝田故居大门的门罩砖雕,还有走马楼的木雕,一定不要走样了,能用原件的一定用原件,要以细节的原汁原味和真实的历史信息及古韵展现给世人。绝不能“修旧如新”,搞成貌似传统建筑风貌、却又明显不像的假古董。
这里我还想说的是粉墙还是青砖墙问题。南京比较上档次的传统民居基本上都是青砖空斗砖,这与徽州、江浙一带粉墙黛瓦的韵味迥然不同,也有别于镇江、淮扬一带完全扁砌的清水墙。南京过去也有不少粉墙,但多为档次较低的民居,上世纪50年代搞爱国卫生运动,不少地方统一刷白,加上一次次修缮更新,结果粉墙越来越多,因而陷入了“粉墙黛瓦”的印象误区。前面扬州在搞传统街巷整治,冲破了“粉墙黛瓦”的所谓传统风潮,恢复了许多清水墙街区,在“粉墙黛瓦”的惯性中独树一帜,把真正的扬州本色凸显出来,我觉得值得思考借鉴。当然,这里的民居建筑还是要实事求是,通过调研,从建筑最初的面貌出发进行恢复,原是空斗墙的坚持空斗墙,原是粉墙的还是粉墙。原先规划的“黑白灰主色调”的规定和这次规划“粉墙黛瓦”的示范更新效果示意,我都不赞成。
4、分档次搞好建筑的修缮、维修和重建。
这个规划提出的保护对象有文保建筑、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2013年《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新增了“风貌建筑”的保护类型。而这个规划却没有了。这个历史街区是历史遗存最丰富的街区,但文保建筑、文物建筑、历史建筑毕竟不占多数,大量的是具有传统风貌,但未达到历史建筑标准。增加风貌建筑这一保护类型,对街区整体格局与风貌特色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增设。文保建筑、文物建筑、风貌建筑、新建建筑的处理都有规定,希望能按各自的标准要求处理。需要强调的是:风貌建筑和新建建筑的内部可以增加厨房卫生间等设施,但外观必须是原有的传统风貌,切勿发明创新、添枝加叶。文物建筑也一定要坚持原汁原味,在不破坏原格局的基础上增加卫生设施。插建建筑必须与原建筑造型风格一致,风格上不要张冠李戴,与历史风貌神似,与历史环境协调,但要与原有建筑严格区分。
规划中提到按照“愿改可改则改”鼓励居民自主更新。我觉得这个“更新”必须建立在符合历史街区风貌基本特征、传统建筑基本规范的基础上。
要实行建筑保护修缮责任制。特别是文保建筑,一定要按院落单元逐座院落落实责任到人。加强监理,与原貌有距离者一定要按原貌重新修复。
要选择能够胜任的古建筑施工队,并对施工及管理人员进行敬畏历史、珍惜遗存、热爱南京,加强事业心责任感的教育,充分调动施工队伍精心施工的积极性。
5、慎重对待和处理历史街巷形态
历史街巷是在悠悠的历史的长河中自然形成的,一个斜弯、一个倒角都有它存在的道理。要慎重对待历史街巷的形态,包括尺度、肌理、走向、弯直和宽窄的变化。不要随意拓宽或缩窄,不要随意改变形态,不要随意添枝加叶,增加小品等,不要总想以新的面貌示人,要尽可能多地留下岁月的痕迹,就是现行需要也要慎重对待。一些传统街巷整治总想把街巷转角处拓宽,很容易破坏原有的环境氛围。几处地方的拆除要慎重,即使不属于保护建筑。如处于街巷转角处的高岗里11号、12号,为疏通街巷拆除的饮马巷124号、绿竹园53-3号、陈家牌坊27号、29号、41号、43号,建议本着两者兼顾的原则处理,能不拆尽量不拆。从城墙上看去,一些准备拆除的传统民居建筑十分规整,一拆了之十分可惜,如能异地重建则好。
6、弱化机动车对历史街区的环境影响
机动车交通对历史街区的环境氛围的影响是个很大的问题,机动车道往往切割了小街小巷的生活空间,车水马龙冲走了小巷的幽静。特别是像以“静”为环境特征的荷花塘历史街区影响更大。国内外许多历史街区在很大范围内是禁止机动车的。这里我觉得有个摆位问题,在交通与历史环境保护相矛盾的情况下,交通应适当让位于历史环境。从这个规划看,机动车要搞单向环线。我想这里周边都有交通干道,能不搞环线尽量不搞,如一定要搞则尽量外移。现规划环线是:通过殷高巷、水斋痷、高岗里与鸣羊巷共同形成单向机动车环线,并通过钓鱼台一二三巷、饮马巷、花露北岗、花露南岗等外部城市道路连通。这些道路中,殷高巷、水斋痷、高岗里、鸣羊巷、饮马巷等都是历史街巷,应当慎重处理。当然,殷高巷一侧已是多层建筑,早不是原先的殷高巷。鸣羊巷两次拓宽早已面目全非,水斋痷北端已是现代风貌,不过南端还是窄巷,传统风貌还在。高岗里历史遗存较多且环境特征也比较好。据此建议:路网略向外移,自殷高巷至水斋痷北端,转钓鱼台一二三巷、转磨盘街南下,打通同乡共井至陈家牌坊、至鸣羊巷。考虑到保护历史环境,单向机动车道路尽可能不拓宽或少拓宽(控制在8米以内)。
坚决反对将城墙路作为机动车道,这对国家文物南京城墙保护非常不利。建议改成绿道,大片植绿,为环境内聚的历史街区居民提供开敞空间,提供后花园,提供体育休闲场所。
规划里没有提到停车场设置,建议在历史街区以外设置尽可能多的停车场,缓解停车难问题。为维护传统环境,应尽可能减少路外停车,应大力提倡公共交通。
7、小规模、渐进式,分阶段、分单元、分院落逐步整治
该项规划提出“小尺度、渐进式”因地制宜的实施方式很好。建议深度考虑:首先,一定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渐进实施。这个规划提出“规划与建设同步”、“整体与局部互动”,笔者不完全赞同。建设必须在规划的统一标准要求下进行,不应该同步,规划不能让建设牵着鼻子走。当然,在这里,局部的、在不违背规划原则要求的情况下根据业主的意愿微调是可以的,但这种微调应统一把关,不能影响历史街区总体格局、总体风貌。
其次,要考虑实施次序,要先管网、后建筑;先街巷、后院落,先外围、后内部,市政设施尤其是管网,要首先考虑,一步到位,防止以后随意开挖。这个规划提出的“微型市政管廊”采用微型地下共同沟方式敷设非常好,我想既然要搞,就应该争取街区内侧全覆盖,现在剩下的路段已经不多,建议将学智坊一段加上,以避免管线临时开挖给整个历史街区带来影响。
其三,要坚持先急后缓的原则,根据建筑濒危程度分清急缓逐院推进,从最容易灭失的地方入手,实施抢救性保护,防止历史遗产和风貌的灭失与破坏。
8、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已是南京最后的、也是唯一的明清传统居住历史街区了,不要再让岁月的痕迹、承载的记忆灭失,建一个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街区,再次切望慎重、再慎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