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荷花塘街区历史价值的再认知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深化方案建言之二
(2022-08-14 09:52:14)
标签:
城市规划历史文化建言 |
关于荷花塘街区历史价值的再认知
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深化方案建言之二
2、关于历史价值的再认知
规划提出对历史价值认识进行局部优化,“拟重点补充丝织手工业相关历史文化价值的再认知”甚好。这使街区属性更加明晰准确,进一步突出了特色和亮点。不过我觉得在表述上应准确慎重。
其一,“金陵十八坊”的提法不确,虽然一些地方用过,但无确切依据。在明代初期,“坊”和“厢”是两种行政设置,都城内曰“坊”,城郭外曰“厢”,因此这些”坊”(里坊)更像是现在的“社区”。由于“百工各有区肆,往往以所业命名”,因此有工匠集中的坊,也有非工匠居住的坊,还有以地名命名的坊。当时上元县境内有十八坊、十三坊、十二坊、九坊、六坊,并不是有十八个或十三个作坊群,而只是被称作“十八坊”、“十三坊”的地名。即使是工匠集中的作坊群,上元、江宁两县城内的部分加起来也远远不止十八个,至少在三十个以上。
其二“荷花塘地区是民间丝织手工业的主要聚焦区”建议加上“之一”,“南京明清时期传统住区和丝织手工业的典型和杰出代表“前建议加上”反映“。
明清时期南京的丝织手工业除了城郊的孝陵卫、秣陵、陶吴和城北的个别地方外,主要集中于聚宝门以北、内桥、珠宝廊以南的城南地区。鸦片战争后丝织业逐步衰败萎缩,但清末民初又有所复兴。复兴时最有声望的丝织大号家有十余家,中小机户五千余户,相对均衡地分布于城南各地。其中比较集中的地带有钓鱼台、高岗里、五间厅、陡门桥、绒庄街、胭脂巷、小膺府、丝市口等。规模最大的魏广兴、于启泰各有织机三千余张,机户分布于门西各街巷。“9.18”事变后南京丝织业全面衰败并陷入绝境,最后的坊市只零星分布于上述地区,而门西荷花塘地区则逐渐成为以传统居住为主的地区。规划中列举的“民国二十五年营业的缎号尚有54家”不知是指门西地区还是整个南京,因为前一句提的是“门西地区手工业逐渐衰落”。
一般来说,丝织业的集聚总是与会所、商市、缎庄及相关行业的作坊商铺的集聚相联系的。规划中说荷花塘地区“商市会馆因之集聚”,不知有否依据,这方面笔者没有查到。从实际情况看,丝织手工业真正的典型集聚区应该在当时作为云锦行会的云章公所所在地、缎业行会的缎业公所所在地及许多缎庄、账户、机户及相关商铺聚集的内秦淮河一线及其以北地区。现在随着城市更新,这一地段完整的丝织行业特征遗存已经灭失。在这种情况下,提出荷花塘街区“是丝织业的典型和杰出代表”尚可(因为从现存的丝织作坊遗址看这里具有唯一性),但必须加上“反映”二字,”主要聚集区“前加上”之一“。
规划中提出的荷花塘地区缎号10家、染织作坊6家,建议遗址尚存的在图上标出,以便于丝织手工业历史文化价值的落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