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质定位,“静”还是“动”─关于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再生规划设计的建言(上)

(2022-05-27 08:51:43)
标签:

城市规划

建言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质定位,“静”还是“动”

关于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再生规划设计的建言(上)

 

该项规划设计按照2013年《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确定的“小规模、渐进式”保护更新方式,积极推进社区微更新”的历史地段更新实践,目标明确,策略周全,用地管控措施明确,城市设计基本符合历史地段实际,特别是微型市政管廊的应用,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再生创造了条件。

提几点意见建议供参考:

1、该项规划设计应在“规划编制项目公示”栏公示,而不是放在建设项目公示”里。且不说公示项目的属性,只说项目的重要程度,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处于历史地段保护的最高端,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关注建设项目公示的,大多是项目关系到切身利益的公众,而真正关心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市民最多只会扫一眼。况且建设项目公示时间只有十天,等关心的公众偶而看到,已经过去好几天,往往来不及作深度思考,笔者就是其中之一。这不利于“同步深化保护规划”,也不利于城市规划和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宣传和深入人心。

2、关于该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质定位,“静”还是“动”

2013年出台的《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提出的定位是“城南传统空间特色与文化特色的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而这个规划设计提出的是“场所活力充沛的南京老城南复合型生活街区”。两相比较,我觉得还是按2013年规划提出的为好。讲“城南传统空间特色与文化特色”,不提“复合型”,不提“活力充沛”。

南京的历史街区多种多样,但从功能上看,大多旅游与商业比重大,熙熙攘攘,很热闹,主要是“动”的环境氛围。而这里的主要功能是传统居住,应当突出“静”的氛围,突出老城南传统民居建筑特色,加上老城南特有的市井文化、邻里网络、民风民俗,以及由此构成的沉稳、素雅、幽深、亲和、淡朴、温馨、悠闲、与世无争、慢节奏的“静”的环境意境。

不知道这个规划中各种用地占比是多少,建议增加传统居住占比,确保生活服务、社区服务、文化设施和文物保护用地,删除和大大压缩娱乐康体、商业商务用地的比例,把老城南特有的建筑文化、历史文化、居住文化、市井文化特色凸显出来。构建有别于其它历史街区、以“静”为主的环境意境和特质。说到“复合”,往往是多种功能的混合,容易磨灭其独特性,也容易与其它传统街区雷同。在这个街区,希望政府不要目光放在追求经济活力上,而应更多地考虑改善民生,彰显文化,把“充满活力”变成“充满温馨”。

规划上说,荷花塘街区“是南京明清时期丝织手工业的典型代表”,此话不完全确切。确切地讲:在明代,以丝织为主导的传统坊市主要集中于门东、门西及内秦淮河两岸,清代以后,坊市逐渐北移至内秦淮河以北,如铜作坊、铁作坊、银作坊、颜料坊以及各种廊,都集中在内秦淮河以北及评事街一带。(可惜的是,作为云锦行业的行会之地“云章公所”以及对面的云锦老字号“吉公兴”旧址、也是“最后的云锦大师吉干臣的旧居2006年的大拆迁中全部消失,云锦成了断根之木,悲哉!)。而门西荷花塘地区则成了静谧的传统居住之地。建议将手工业作坊、坊市文化、传统商业文化放到评事街街区等地,保持南京最后的、也是唯一的明清传统居住历史街区的传统居住文化特征。最多可在魏家骅旧居放置云锦手工织机供参观,其余不要再搞什么动态项目。不搞功能区划分,不搞“复合型”,除鸣羊街可作为生活性道路外,不搞“活力商业带”,水斋痷南端也绝不要搞成“美食街”,破坏原有的传统环境。整个街区可以搞旅游文化和民俗体验线路,但要控制规模,把“静”和“慢”的意境凸显出来。

下图摘自规划公示件

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质定位,“静”还是“动”─关于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再生规划设计的建言(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