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南京老门东东延地块保护更新规划设计等方案的建言

(2022-05-10 16:30:05)
标签:

城市规划

历史文化

建言

关于南京老门东东延地块保护更新

规划设计等方案的建言

 

该地块规划设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小西湖地块微更新的改造模式,根据街巷布局和土地权属设置规划管理和微更新实施两级单元,采取“留、改、拆”模式进行地块保护更新,其做法大致符合当地实际,基本可行。提几点看法供参考:

1、应当把风貌保护放在首要位置。这个规划设计提出的目标是“留住记忆,改善民生,增强活力,延续风貌”,这个目标是好的,但我觉得首要目标应该是风貌保护。作为历史地段的保护更新,必须在满足保护要求的基础上谈更新、谈增强活力、改善民生。放松了保护这个前提,更来更去,剩下的一点点风貌记忆很容易在无形中给更没了,历史地段的更也新就失去了意义,损失将不可挽回。

到这个地块察看,发现这里拆房工地挂有“秦淮区门东东延地块棚户区改造项目建筑物拆除工程”的牌子,而且已经围起来拆除了一大片。说明早在保护更新规划编制前,这里已经开始按棚户区大片拆除了。应当明确,这里是风貌保护区,不是什么棚户区,即使有棚户,也不能当成棚户区。这样很可能把已经十分破败的传统民居建筑当成棚户拆除,而且也不符合“微更新”的主旨。

2、关于“留、改、拆”。留什么,改什么,拆什么,规划设计方案已经很明确,不过我觉得留下来的(包括留和改)中,历史的、传统的东西留得太少,仅两座推荐历史建筑和六座风貌建筑,基本都不在街面上,而多层现代住宅楼占了很大比例,还有相当一大部分非传统风貌的一般建筑。早期印象中,这里的传统风貌民居建筑是沿街连片的,后来我没有再来过,情况不得而知。现在这里已成片拆除,不知其中有无可保留的传统风貌建筑,不过非传统的一般建筑留下来的也实在太多。“留、改、拆”是为保护与更新的目标服务的,应当首先考虑保护传统的东西,能留的应尽量留,非传统的东西能不留尽量不留。这里我想说一句“微更新”,对于风貌建筑相对较多的地块,“微更新”是个好举措,但在风貌建筑不多的地块,“微更新”的实际意义就不是很大了。

3、关于整体及关键部位的风貌保护设计。这个地块中,对传统风貌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是横贯在地块中间的现代多层建筑,从4层、5层到7层,加上转龙巷东侧、剪子巷北侧、双塘园西北侧的多层和中高层,对整个地块的传统风貌影响甚大。这些多层建筑拆除是不可能的,如何降低这些建筑对传统风貌意境的影响,应当是规划设计需要考虑的关键所在。面对这个关键问题,规划设计却没有提出明确的举措来。建议根据环境实际作必要的降层和传统风貌围合处理(如同双塘园蒋寿山旧居相对应的一侧),或采取其它办法以淡化其对传统风貌的影响。

4、关于推荐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规划设计明确提出要“维持传统建筑原真性、原风貌”是好的,希望认真落实,精准维护。剪子巷126号、128号两处推荐历史建筑,原先是什么样子笔者不清楚,但从正在修建的建筑外观上看,按南京传统民居建筑一般特征衡量,感觉有较大差距。一是外墙,南京民居建筑多为青砖空斗墙,档次低的才是粉墙。这里原先是粉墙还是空斗墙?应当查清并按原先的做法实施。二是墙裙(苏式称“勒脚”),南京民居多为条石,差一点的是扁砌或竖卧相间砌的实心墙。但这里用的是带有一横四竖花纹的贴面,一看就是假的,“原真性 ”何在呢?三是宅门的门罩,南京的传统做法是:在门宕上方以水磨方砖砌成层层推出的额枋,两侧是砖雕垂柱,额枋上部是向前出挑的方砖罩檐,罩檐上方是由多条砖雕线脚组成,紧贴墙面呈平缓弧形向两翼缓缓翘起的脊线。而这里的脊线是由扁砖拼成,十分粗糙,弧线向两翼上翘的角度过大,中间形成向下的纯角,额枋上部向前出挑的方砖罩檐传统做法基本上是平的,而这里却是顺着脊线呈弧形。此外,宅门和砖细门宕也显得有点窄,与上方的门罩不称,看上去十分别扭。其内部的梁架结构等没有看到,是否按原样恢复不得而知。

关于六处传统风貌建筑,我转了一圈,除中营南侧的一处外,都破损严重,传统特色不甚明显,建议按原貌恢复,不宜改动创新。此外我觉得,三条营与双塘园交叉口东北侧的一处传统民居建筑(三条营10号,见下图)还是比较好的,建议作为“风貌建筑”保留修缮。在这个规划里,这里却准备搞成绿地广场。在历史街巷搞块状绿地广场,会破坏传统街巷内聚、紧凑、亲和的环境氛围,与街巷肌理不合。建议把块状绿地放在庭院和建筑组群之间。

关于南京老门东东延地块保护更新规划设计等方案的建言

5、严格控制街巷尺度。街巷是展示片区风貌最重要的线性公共空间,也是视觉触及最多的环境空间,应当精心设计。首先是街巷尺度,街巷尺度不仅仅是交通的尺度,更是环境营造的空间尺度。小尺度空间是江南传统街巷特色,主街的内聚温馨的环境、次街的邻里亲和的氛围、小巷曲折幽深的意境,都离不开相应的小尺度空间。建议根据街巷等级和功能的不同,赋予相应的小尺度,主次街巷建筑不宜退让,维持原尺度,小窄巷2米左右。外围的街巷如双塘园、剪子巷、边营、转龙巷等也应尽可能控制,宁窄勿宽。转龙巷自校门口以南路段控制在6米左右(从支路改为步行主街巷),即使远期也不宜拓宽,特别是南侧转弯处,如拓到18米,会严重破坏传统街巷肌理,并大大压缩本来不大的传统街区,对传统街巷环境氛围造成淡化。现在转龙车小区主出入口在南侧老虎头,次出入口在校门口,基本不影响。双塘园多层建筑机动车出入口建议由双塘园中段改到北段。东延地块南侧有地下出入口,外围的机动车可通过剪子巷、边营、老虎头,转龙巷及双塘园的北段出入通行,提升外围的马道街、江宁路的通行功能。历史地段应从严控制机动车交通。

6、重视街巷的环境营造。首先是内部历史街巷,不同的街巷要有不同的环境定位,并确保历史街巷风貌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如三条营在东延地块的一段不长,一座5层住宅楼加上西侧绿地就占了一大半路段,浓郁的传统风貌很难形成。目前住宅楼前是一排搭建的披子,有的是一楼住户自营或出租经营的小饭店、小吃店、小商店(好像较有名气的“柴火馄饨”就在这里),有的是住户自用。可以根据业主意愿改造成传统型小商铺、小吃店或传统型院落宅门。与双塘园交叉处不要搞成绿地广场,原传统民居建筑(三条营10号)作为风貌建筑保留。住宅楼前也不宜搞成绿地(传统街巷内侧搞绿地与传统风貌气质不合),以确保传统风貌的浓郁度和完整性。

公示的“效果示意图”传统的味道不足。非传统的建筑太多。鸟瞰图下侧的两幅效果图完全是现代建筑的风貌,看了让人失望,请按传统建筑风貌和院落格局恢复。所谓更新,应该是设施的更新、品质的更新,功能的更新,而不应是历史风貌的更新,更不能搞造型创新,这一点必须清楚。地块内的平顶房建议全部改成坡顶(包括院落中平顶),恢复传统风貌。西北和东南转角处,建议改成弧形或平面转角的二层传统商铺,下为敞开式店面,上为出挑、木栏杆花格长窗的住屋。

7、外围街巷的界面外围街巷是给给游客进入第一印象的地方,我想外围就是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五要素中的边缘,应有一个完整的片区边缘界面。门东东延地块空间不同于老门东,老门东片区是从中间的篐桶巷主街进入,主街的分量很重,而这里没有主街,是从外围的剪子巷、双塘园、转龙巷、边营进入的,这四条外围街巷很重要,建议刻意设计打造。转龙巷靠小区一侧(东侧)有类似于传统围墙店面的建筑,可以根据街巷环境加以改造利用,恢复传统风貌。转龙巷西侧缺少完整的街巷界面,建议按传统街巷界面紧凑布局,不留开敞空间。

四条边缘街巷中,双塘园处于老门东片区与东延地块的交接位置,应该是最重要的边缘街巷。考虑到老门东的溢出效应,街面应以传统商铺为主。其北侧从示意图上看都不是传统建筑,建议按传统民居或传统商铺式样打造,青砖黛瓦,以形成 完整的传统街巷界面。双塘园南端,三条营与中营之间的一排二层建筑,与路西侧的老门东青砖高墙的传统建筑之间反差过大,很不协调(见下两图)建议在风貌上作较大的改动设置青砖高墙以形成幽深的环境(并作为次级步行街巷处理,将内侧的次级街巷改为主街巷、二层建筑出入转向东侧主街巷)

关于南京老门东东延地块保护更新规划设计等方案的建言

8、关于用地性质与布局。历史地段的用地性质与布局要考虑原有用地性质和传统风貌保护及活力提升等方面。不过传统风貌保护不仅要考虑有形的东西,还要考虑无形的。即与传统街巷相依存的市井文化和邻里网络,也就是所谓老城南的“烟火气”。这个片区的控详规划对若干地块的用地性质进行了调整,总的讲有所进步,住宅用地略有增加。但居住用地主要是多层楼盘,传统居住少得可怜,且只是零星分布,难以形成传统居住集聚而产生的街巷风情、传统邻里网络与市井文化。建议传统居住用地再略有增加并相对集中布局,以形成传统集聚区。

再就是这里的娱乐康体用地不知要按排什么?我觉得这里紧邻老门东,要考虑老门东功能的外溢,考虑与老门东地区的功能衔接与差异化发展。现在老门东地区商业气息太浓,文化也有一些,但不是很足。我想东延地块应增加文化设施用地的分量,南京是文化之都、世界文学之都,应当在传统地区形成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同时适应老门东外溢需求,多一些服务附属设施,如民宿与旅游休闲服务等。老门东以旅游休闲为主,这里以传统居住为主兼顾服务和文化休闲,至于娱乐康体不宜太多。(下图为公示件中总平面引导图)关于南京老门东东延地块保护更新规划设计等方案的建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