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冲地聚落空间特征凸显出来─关于周冲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意见建议
标签:
城市规划历史文化建言 |
把冲地聚落空间特征凸显出来
─关于周冲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意见建议
周冲这个村落没有文保单位,没有历史建筑,仅有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房子三处。与历史文化名村及其它传统村落相比,保存状况差距很大,应该属于频临消失的传统村落。这个村落虽然历史建筑已经不在,但整体格局尚存。在村落的传统风貌大多已经灭失的今天,尽可能多地把这种尚有传统痕迹可寻、介于可纳可不纳的村落纳入传统村落保护范围, 尽可能多地保留和恢复一些历史传统的因素非常重要,对于彰显乡土文化传承,提升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这个规划对村落的传统特色,特别是山水环境格局、聚落空间肌理把握尚好,保护对象与保护范围相对明确,“一轴、一环、两节点、三片区”的功能结构大致符合该村落的保护发展实际。笔者没有去过该村落,且疫情期间无法到现场察看,也没有找到与该村落相关的历史记载,仅根据影像地图和该规划公示件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如下意见建议供参考:
1、明确这个规划的定位
该项规划名为保护发展规划,但从实际内容看,却是一个偏重于旅游休闲的规划。如该规划的“发展定位”提出的是“南京近郊集山水游憩、乡村旅居、农耕体验、文化宣扬于一体的特色村庄”,“重点完善旅游服务设施”,讲的全是旅游休闲。在“功能结构”上提出的“一轴”为“街巷市集体验轴”,“一环”为“乡村山水体验环”,还有两个节点也都是基于旅游休闲角度提出的。我觉得作为保护与发展规划,应该是以保护为核心,发展为支撑,保护与发展协调统一的规划。在内容上应当突出如何保护,并通过发展提升保护的活力。在发展上,应当充分考虑村落功能的多元性。当然,乡村旅游应占据重要甚至首要地位,但它不应是全部,在功能上还应该有乡村传统居住、现代生态农耕、传统手工工艺、乡土特色文化等诸多方面。建议在“发展定位”中,将“乡村旅居”改为“传统居住”,“农耕体验”改为“生态农耕”,“文化宣扬”改为“乡土文化”,“山水游憩”改为“冲地游憩”。在“功能结构”上,建议将“街巷市集体验轴”改为“老街文化轴”,“乡村山水体验环”改为“冲地景观环”。其节点除“村口广场节点”外,在轴线中部增加“老街生活中心节点”,形成一个村民和游客共有的生活服务中心点和集散点。
2、要把周冲的“冲”的特征凸显出来
“冲”者,山间的平地是也(如韶山冲)。其冲地聚落由于受山形走向影响,往往平行于等高线自然生长,与山形呈线性耦合。周冲的西北面与东南面都是山脊,村落与田地沿两山脊之间的谷地呈西南—东北向线形纺锤状自然生长格局。规划布局应当尊重并充分考虑这种格局,把这一空间特征充分凸显出来。
村落东南侧山头好像不在规划区范围内,这个山头对于村落环境格局的构成非常重要,建议纳入规划范围和山水环境保护圈层范围。
其二是冲地聚落中轴的线性空间系列。周冲村落沿平行等高线自然生长及东北、西南两出口最终形成的线性发展中轴(主街),是冲地聚落特色最重要的体现,也是村落功能结构中最核心的部分,应当精准设计好主街这一中轴线。
由于缺乏历史资料,周冲村落主轴线过去是怎样布局的,原有的主街上有没有宗祠、戏台,作坊、店铺、街廊、牌坊、宅院等,如有又是什么样的,都无从知道。从现在的影像图上看都是各种饭店。而从这个规划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上看,主街上安排有旅游服务中心、桦墅学堂、塘边文化沙龙、稻米文化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
建议查找历史资料,精心设计主街这一主轴,构建有传统特色的线性空间序列。旅游服务中心应放在入口处以外,突出古树在入口广场上的中心位置,以增强村落的识别性。然后自入口广场起,分不同区段设置属性不同的景观节点,如传统店铺、手工技艺作坊、传统院落式的文化馆与学堂、过街楼式民宿、牌坊、街廊等,中部节点可考虑设置仿古戏台与小广场,终端可设置登高塔楼,形成多个特质空间组成的连续的、多视点、多层次、节奏感强、步移境变的线性空间序列,使主街轴线在整个冲地聚落空间中凸显出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议放到村落内部)。
周冲的这条主轴既是主街,又是村落曾经的对外交通通道,是村落依附生长的发展轴。规划提出“’西有塘,沟渠连,顺山势,面街建’的冲地聚落空间肌理”中的”面街建“,建议改为”拥街建“,”面“是单纯的朝向问题,而”拥“才是动态的生长问题。因为这条主街是一条生长轴线。
其三、构建立体的景观视觉空间。建议在村落东南侧射乌山山头设射乌亭,扩张北向视野,并与村口古树广场、主街终端的登高塔楼之间构成对景和三角形视线走廊,形成空间呼应关系,使山、水、村、田相融的冲地聚落景观特质得以立体的整体展现。
3、恢复南京村落建筑风貌
笔者没有去过周冲,其风貌现状如何不得而知。不过从规划上看这里只有三处
上世纪50年代的老民房,传统风貌可能早已不存,按原貌精准保护已不大可能。建议尽可能地按南京村落民居传统风貌予以修复和局部重建。
这个规划明确的村落建筑风貌为:“青砖斗墙、石砖共砌”,这符合南京民居建筑的实况,非常好。但该规划在价值评估中又提出“村落内部白墙灰瓦”,与前面的风貌定位就有点自相矛盾了。现在南京绝大多数村落更新改造后都是“白墙灰瓦”,看上去整洁靓丽,很受欢迎,成了”美丽乡村游“的重要打卡地,但却失去了南京传统民居建筑的原有特色。南京传统民居建筑外观上有别于苏式、徽派建筑,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规划上说的“青砖斗墙、石砖共砌”,门罩为水磨方砖砌筑,而不是瓦。当然,由于居民经济条件的不同,民居建筑也有繁与简的差异,也有粉墙,甚至是土坯草屋、窩棚。但典型特征应该是“青砖黛瓦”,而不是“粉墙黛瓦”,这一点希望能考虑。
4、强化规划的控制引导
这个村落不知有没有控详规划,如没有,建议在保护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或修定控详规划,使二者统一起来,或者合二为一形成一个规划。目前这个规划缺少控制和引导指标,建议通过规划操作进一步完善。
规划控制引导是确保冲地聚落空间肌理完整、传统建筑风貌和景观特质良好的
最重要的保证。建议按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两个层次,对建筑的高度、体量、走向、造型、街巷宽度,提出不同的控制引导标准。在造型上,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建筑严格按南京传统建筑风貌要求精心打造。而核心保护范围以外的建设控制地带的建筑(建设控制地带范围过小,建议扩张到整个村落范围),可以适当放宽标准要求,但必须是坡顶,传统做法,不能出现平顶的现代建筑,破坏传统村落的整体形象。
要控制好村落大的空间格局。在建筑走向上,要维护建筑顺山势、拥主街,与主街、沟渠平行布局的空间肌理,维护村落呈西南—东北向线形纺锤状的自然生长格局。严格控制建筑向北部山体漫延和向南漫延的趋势。
5、重视营造乡土文化环境的培育
原住民在村落的生活是乡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应当重视留住原住民,留住“鸡
犬相闻、邻里守望”的社会生活场景和生态农耕场景,留住当地的民风民俗和地方传统特色产业,适度控制外来商业经营户,防止过度商业化和当地传统商业和手工工艺特色的淡化。在产业发展上,应坚持以旅游休闲为主导,多种经营共同发展的方向,这样传统村落才会有生命力。
6、从该传统村落的实际出发布局交通
周冲传统村落是现代的传统村落,其交通布局应从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综合考
虑。从传统角度讲,为保护传统风貌与环境氛围,必须顺应传统村落肌理,控制机动车交通。但传统村落又是现代的传统村落,还应考虑村落的现代发展要求。周冲的北部和东部为句容的宝华镇镇域,群山环绕,远离交通干线,从南京角度讲,是个相对闭塞的边远村落,可能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应当从该村落的生产、生活、文化、旅游休闲和传统保护等多方面的需求出发综合考虑交通布局。
下图为周冲传统村落区位(摘自公示件)
下列四图为公示件部分内容(摘自公示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