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转了@大气物理研究所 的一条微博,是王跃思研究员在一次科普报告中的PPT截图,我当时说:“把图4-8看懂,网上关于雾霾的争论和质疑,大部分也就能明白了。”
http://ww3/large/6edf4ea4jw1eqthohb9bqj20am07y0tf.jpg
然后我看评论发现,大家在各抒己见对各幅图进行解读时,存在一些误解,现特发长微博逐一说明一下。
1. 图4【PM2.5&霾:人体健康-肺癌致死率相关?】
http://ww2/large/6edf4ea4jw1eqthp2f3nnj20c80bpwfj.jpg
这三个图都来自于广州市1954-2006年的数据。
左上图中,黑线是霾粒子消光系数(左侧纵坐标),这个系数你可以理解为霾的“浓度”,系数越大表示霾越严重。红色粗线是肺癌致死率(右侧纵坐标)。
这幅图说明,霾的趋势与肺癌致死率的趋势,具有高度相似性。但它们不是同期相似,而是滞后7年相似。也就是说,并不是在霾变严重的当年,肺癌致死率就上升,而是在大约7年后,以一致趋势上升。
这幅图在曲线形态上,已经能看出明显的一致性,但还需要科学计算来证实其相关性。于是在右上图中,进行了7年滞后期校正后的相关性计算。右下角文字中有说明:“考虑7年滞后期后,广州市肺癌致死率与霾粒子浓度(消光系数)的相关性高达0.97”——对相关性计算有所了解的同学们应该能意识到,这个数字意味着相关性已经比较高了。
但是,正如我过去一直反复强调的——【统计性相关性≠逻辑因果性】。也就是说,即使我们发现了霾与肺癌致死率之间的这种高相关性,也不能立即断定,霾的加重就是肺癌致死率上升的原因,也有可能只是时间上的巧合而已。
于是,请看左下图:
红色是吸烟率的变化,蓝绿黑三色是其它癌症致死率。我查了原文献【1】,其中蓝色是咽喉癌(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名字,对医学不太懂),绿色是白血病,黑色是宫颈癌。
【1】Tie X X, Wu D, Brasseur G. Lung cancer mortality and exposure to atmospheric aerosol particles in Guangzhou, China.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9, 43(14): 2375−2377.
http://ww4/large/6edf4ea4jw1eqthqucvaxj20ax0dbq4j.jpg
这个图的上下两图做个对照就能发现,吸烟率与肺癌致死率的变化趋势并不吻合,也就是说,肺癌致死率在80年代后期的激增,至少不是吸烟造成的。
在导致肺癌的原因中,吸烟是最高危的因素,还有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在80年代后期至今的这近30年中,遗传因素应该没有太大变化。那么在排除吸烟这个因素之后,环境因素中的大气污染,对肺癌致死率激增产生影响的说服力就大大增强了。
当然了,从逻辑严密的角度来说,上述论证依然是不严密的,更可靠的论证方式应该是找到明确的病理机制,这是最直接、最清晰的逻辑因果关系。而在现阶段,还没有找到如此明确的病理学证据。但是,我们也不要忽略一点,从流行病统计角度来说,在暂时缺乏病理机制定论的时候,高相关性应该首先引起大家足够的警惕和重视。
我个人认为,在先有证据支持下,先提出这一点作为警示,与最终寻求更明确的逻辑因果性,这两者并不存在冲突。毕竟科学探究道路曲折而漫长,也不能总是等到有100%的证明把握时,才来付之于行动。这个等待的代价,是大家都承受不起的。
我国大气灰霾研究的专家吴兑,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之一,曾经指出:“暴露在气溶胶浓度非常高的环境中,可能导致严重的人类健康问题,包括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DNA伤害、肺癌。虽然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是统计表明,灰霾在相当大程度上提高了呼吸道发病率和心肺疾病死亡率”“要明确、清晰地了解灰霾天气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这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另外还有图5、6、7、8,请听下回分解我要吃饭去了么么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