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卵磷脂的功能

(2010-10-22 17:41:40)
标签:

健康

分类: 保健食品

     卵磷脂又称蛋黄素,在体内不能自行合成,只能从食物中摄取。是构成脑神经组织、脑脊髓的重要成分,约占脑组织的1/5,有很强的健脑作用,也是血细胞和细胞膜所必需的原料,并能促进血细胞的新生和发育,对衰老的细胞有振奋和补血作用还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有一定作用补充大脑所需,对改善老年人心脏和大脑功能是十分有益的。

     美国科学家研究表明,卵磷脂是脑细胞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动物摄取卵磷脂后,记忆力和接受力会提高20%~25%。
动物肝脏和鳝鱼都含有丰富的卵磷脂。研究人员认为,经常食用动物肝脏或鳝鱼的儿童,他们的髓鞘神经纤维能敏捷地关闭、伸缩。神经学专家表示,患精神疾患的人,其大脑中的卵磷脂只有正常人的一半。国外精神病院多以鳝鱼或磷脂最初是在鸡蛋黄中被发现的,故称之为“卵磷脂”。后来,人们惊异地发现大豆是磷脂更为丰富的来源,且容易获取,价格低廉。现在,无论是工业用作添加剂的卵磷脂,还是人们用作营养品、保健品的卵磷脂,都是提取自大豆的大豆磷脂,只是仍沿袭了卵磷脂的称呼。
    卵磷脂为人体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主要分布于器官中,如脑、肝、心、肾和生殖器官中,人体不能自行合成,需从外界摄取。卵磷脂是由磷脂分子、不饱和脂肪酸、胆碱和肌醇组成的。它不是维生素,却含有B族维生素中的胆碱和肌醇;它不是脂肪,却富含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它不是矿物质,却含有磷元素。卵磷脂从不同方面影响着人体的新陈代谢,具有极广泛的生理活性。
现今,卵磷脂已风靡国际保健品市场,被誉为与蛋白质、维生素并列的“第三营养素”,其神奇作用可从以下几方面得到证实。
保持血管通畅:卵磷脂在化学结构上既有亲水性又有亲油性,因此它能溶解胆固醇和血脂,减少脂肪在血管内壁的滞留时间,促进粥样硬化斑的消散,保持血管畅通,预防高血压、高血脂和多种心脑血管疾病。
保护肝脏:磷脂中的胆碱对脂肪有亲和力,不但可以预防脂肪肝,还能促进肝细胞再生,有助于恢复肝功能。
促进脑神经发育:人体脑细胞约有150亿个,其中70%早在母体中就已形成。卵磷脂可以促进大脑神经系统与脑容积的增长、发育,因此孕妇应补充足够的卵磷脂。婴幼儿时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也应该及时补充卵磷脂。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规定,在婴儿奶粉中必须添加卵磷脂。
预防老年性痴呆:血液中卵磷脂是形成乙酰胆碱的原料,而乙酰胆碱是神经系统传递信息时必需的化合物。大脑内乙酰胆碱含量越高,神经传递越快,人的反应越敏锐,思维越敏感,记忆越牢固。乙酰胆碱还能充分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脑细胞,使大脑保持高速运转,健脑益智,开发大脑潜力。老年人因缺乏乙酰胆碱,不但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而且易患老年性痴呆症。因此,长期补充卵磷脂可以保持人体内乙酰胆碱的含量,从而减缓记忆力衰退的进程,预防和推迟老年性痴呆的发生。
促进糖尿病病人康复:卵磷脂不足会使胰腺机能下降,无法分泌充足的胰岛素,从而不能有效地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运送到细胞中,这是导致糖尿病的基本原因之一。如果每天补充卵磷脂,可以促进胰腺功能恢复,糖尿病也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特别是对并发糖尿病坏疽及动脉硬化者更为有效。
预防胆结石:胆囊结石90%由胆固醇组成。胆汁中主要成分是卵磷脂,此外还有水分、胆固醇、矿物质及色素等,卵磷脂可以将多余的胆固醇分解、消化、吸收,从而使胆汁中的胆固醇保持液体状。如果卵磷脂不足,胆固醇就会发生沉淀,从而形成胆结石。若每天摄取一定量的卵磷脂,可以有效地防止胆结石的形成,并对已形成的胆结石也能起到一定的化解作用。
滋润皮肤,消除青春痘:正常人体内含有许多毒素,特别是在肠道内。当这些毒素含量过高时,便会随着血液循环沉积在皮肤上,从而形成色斑或青春痘。卵磷脂是天然解毒剂,能分解体内毒素,当体内毒素水平下降时,脸上的斑点和青春痘会慢慢消失。卵磷脂有一定亲水性,并有增加血红蛋白的功能。如果每天服用一定量的卵磷脂,就能为皮肤提供水分和氧气,使皮肤变得光滑润泽。
蛋黄、豆类、葵花籽、玉米胚芽、花生等食品中均含有丰富的卵磷脂,正常人群从以上食物中摄取卵磷脂就可以了,不必刻意买卵磷脂制剂来补充。但对于那些消化吸收功能很差的人以及孕妇、婴幼儿、老年人等,可适当补充卵磷脂制剂。值得注意的是,高热量的脂肪酸是卵磷脂的重要成分之一,因而,若大量摄取卵磷脂,可能带来肥胖的副作用。故对于卵磷脂的补充并非多多益善。动物肝脏进行食疗。经过一段时间,这些患者的脑神经纤维基本都达到了正常功能并恢复了记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人体血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