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 二、红细胞生理
三、白细胞生理 四、血小板生理
一、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成年人)
|
|
|
|
|
|
|
|
|
|
|
|
|
|
|
|
|
|
|
|
http://jcbphysiology.fmmu.edu.cn/wlkc/html/jcll/jcllphoto/jcll_3_2_xxb.jpg |
|
http://jcbphysiology.fmmu.edu.cn/wlkc/html/jcll/jcllphoto/jcll_3_2_xxbt.jp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红细胞生理 |
|
|
|
|
|
|
|
|
|
|
|
|
|
|
|
|
|
|
|
http://jcbphysiology.fmmu.edu.cn/wlkc/html/jcll/jcllphoto/jcll_3_2_hxbzc.jpg |
|
1、正常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原料和其它因素
2、红细胞的功能
3、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4、红细胞的破坏
5、选择渗透性
6、可塑变形性
7、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
|
|
|
|
|
|
|
|
|
|
|
|
|
|
http://jcbphysiology.fmmu.edu.cn/wlkc/html/jcll/jcllphoto/jcll_3_2_hxbnbjg.jpg |
|
|
|
|
|
|
|
|
|
|
|
|
|
|
点击上图观察
红细胞内部结构 |
|
|
|
|
|
|
|
|
|
|
|
|
|
|
|
|
|
|
|
http://jcbphysiology.fmmu.edu.cn/wlkc/html/jcll/jcllphoto/jcll_3_2_bxbzc.jpg |
|
三、白细胞生理
白细胞是有核的血细胞,分为有颗粒与无颗粒细胞两大类。有颗粒细胞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与嗜碱粒细胞;无颗粒细胞分为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成年人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10×109/L。若超过10×109/L,称为白细胞增多,一般反映体内有炎症。若少于4×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常与放射性物质接触的人会出现白细胞减少。进食、情绪激动、疼痛、剧烈运动,可使白细胞增多,但事后可恢复到原来水平。
|
|
|
|
|
|
|
|
|
|
|
|
|
|
|
|
|
|
|
|
嗜酸粒细胞 嗜碱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四、血小板生理 |
|
|
|
|
|
|
|
|
|
|
|
|
|
|
|
|
|
|
http://jcbphysiology.fmmu.edu.cn/wlkc/html/jcll/jcllphoto/jcll_3_2_xxbjgt.jpg |
|
生理性止血
(1)定义:所谓生理性止血是指受损血管处的流血自然停止的现象。生理性止血功能是否正常,看出血时是否正常。从刺破血管开始出血到自然停止的这段时间,称为出血时,正常值为1~3分钟。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时,出血时延长。
(2)生理性止血发生过程:可分为三步:①受损血管收缩:机械刺激引起受损血管收缩。同时受损血管内皮细胞及血小板释放一些缩血管物质,如5-羟色胺、内皮素等引起血管收缩减少出血。②血小板栓形成:在受损血管内膜上血小板发生粘附、聚集、释放反应,形成松软的血小板栓,堵塞伤口,停止流血,这是非牢固性 |
|
|
|
|
|
|
|
|
|
|
|
|
|
|
|
|
|
|
的止血,血压高时可将堵塞处冲开。③止血栓形成:由于在血管伤口处形成凝血块,发生紧缩,使伤口闭合,形成牢固的止血。
循环血液中的血小板一般处于"静止"状态。但当血管受损伤时,通过表面接触和某些凝血因子的作用,血小板转入激活状态。激活了的血小板能释放一系列对止血过程必需的物质,关于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的作用可参看本章第三节。
血小板有维护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当血小板数减少到50000个/μl(50×109/L)以下时,微小创伤或仅血压增高也使皮肤和粘膜下出现血瘀点,甚至出现大块紫癜。可能由于血小板能随时沉着于血管壁以填充内皮细胞脱落留下的空隙;而且,用同位素标记血小板示踪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血小板可以融合入血管内皮细胞,因而可能对保持内皮细胞完整或对内皮细胞修复有重要作用。当血小板太少时,这些功能就难以完成而产生出血倾向。
|
|
|
|
|
|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二、纤溶系统
一、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血凝)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是一系列的酶促反应。凡可使此酶促反应加速或延缓的因素,均可影响血液凝固。有很多凝血因子参与凝血过程,按国际命名法用罗马数字编号的有13种。除因子IV和磷脂外,其余的都是蛋白质。除因子III外,其他因子均存在于血液中。因子II、VII、IX、X、XI、XII、XIII都属内切酶,是丝氨酸蛋白酶。因子II、VII、IV、X是在肝脏内合成的,需有维生素K参与,故当身体缺乏维生素K时,可影响血凝。因子VII虽然存在于血液中,但必需有因子III同时出现才能起作用。
|
|
|
|
|
|
|
|
|
|
|
|
|
|
|
http://jcbphysiology.fmmu.edu.cn/wlkc/html/jcll/jcllphoto/jcll_3_3_XYNG.jpg |
|
血液凝固定义
凝血因子
凝血基本过程
凝血途径种类
影响凝血的因素
抗凝血系统
|
|
|
|
|
|
|
|
|
|
|
|
|
|
|
二、纤溶系统 |
|
|
|
|
|
|
|
|
|
|
|
|
|
|
http://jcbphysiology.fmmu.edu.cn/wlkc/html/jcll/jcllphoto/jcll_3_3_xrxt.jpg |
|
纤溶系统的组成与作用
血浆中存在纤溶酶原,是无活性的,经血管激活物 |
|
|
|
|
|
|
|
|
|
|
|
|
|
|
或组织激活物激活后,转变成纤溶酶,它能溶解纤维蛋白,可避免形成血栓,保证血流畅通。在血浆中也存在纤溶酶抑制物,如抗纤溶酶,在正常情况下,它的浓度很高,使纤溶酶不易发挥作用。
纤溶系统与血凝系统的关系
在正常情况下,纤溶系统与血凝系统的活动处于动态平衡,从而保证血液循环畅通。若血凝系统活动占优势,则有形成血栓的趋势。若纤溶系统活动占优势,则难形成止血栓,易产生出血倾向。在触发此二系统的激活方面,也有相关。因子XII被激活后,则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随后也启动纤溶系统,使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将产生的纤维蛋白降解。
|
|
|
|
|
第四节 血型
一、ABO血型分型的依据 二、ABO血型鉴定的原理
三、Rh血型
四、输血与配型
一、ABO血型分型的依据
|
|
|
|
|
|
|
|
|
|
|
|
|
|
|
根据红细胞膜上存在的A、B抗原(凝集原)而分型,此抗原是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或糖脂。有A抗原的为A型;有B抗原的为B型;A抗原与B抗原都有的为AB型;A抗原与B抗原都无的为O型。A型人血清中含有抗B抗体(凝集素),B型人血清中含有抗A抗体,AB型人血清中无A抗体与B抗体,O型人血清中含A、B抗体。
后来进一步发现4种血型的红细胞上都含有H抗原,O型的红细胞上也含有H抗原。H抗原是形成A、B抗原的结构基础,但是H物质的抗原性很弱,因此血清中一般都没有抗H抗体。利用抗血清作细致的检测可以发现,A型还可再区分为A1、和A2亚型。在A1亚型红细胞上含有A和A1抗原,而A2型红细胞上仅含有A抗原。相应的在A1型血清中只有抗B凝集素,而A2型血清中除抗B凝集素之外,还含有抗A1凝集素。 |
|
http://jcbphysiology.fmmu.edu.cn/wlkc/html/jcll/jcllphoto/jcll_3_4_xxfxyj.jpg |
|
|
|
|
|
|
|
|
|
|
|
|
|
|
http://jcbphysiology.fmmu.edu.cn/wlkc/html/jcll/jcllphoto/jcll_3_4_aboxxdh.jpg |
|
因此当将A1型的血液输给A2型的人时,血清中的抗A1凝集素可能与A1型的人红细胞上的A1抗原结合产生凝集反应。据调查,我国汉族人中A2型和A2B型分别不超过A型和AB型人群的1%,即使如此,在测定血型和输血时都应注意到A亚型的存在。
<--点击左图观察ABO血型的分型依据 |
|
|
|
|
|
|
|
|
|
|
|
|
|
|
二、ABO血型鉴定的原理
抗原与其相对应的抗体相遇时,即产生抗原-抗体反应,红细胞出现凝集(红细胞络合在一起不分散,直至发生溶血)。A型人的红细胞与A抗体相遇,则发生凝集,B型人的红细胞与B抗体相遇,则发生凝集。因此用已知血型人的血清,可鉴定出血型。
测定ABO系统的方法是:在玻片上分别滴上一滴抗B、一滴抗A血清,在每一滴血清上再加一滴红细胞悬浮液,轻轻摇动,使红细胞和血清混匀,观察有无凝集现象。
三、Rh血型
1. 分型依据
恒河猴(Rhesus
monkey)的红细胞上有一种抗原,称Rh因子。将此种红细胞注入到家兔体内,该兔血清中产生Rh抗体。用此种含Rh抗体的血清与人的红
|
|
http://jcbphysiology.fmmu.edu.cn/wlkc/html/jcll/jcllphoto/jcll_3_4_aboxxjd.jpg |
|
|
|
|
|
|
|
|
|
|
|
|
|
|
细胞混合,若出现凝集,则此人为Rh阳性血型,表明他的红细胞上有Rh抗原(D抗原);若不出现凝集,则为Rh阴性血型,表明他的红细胞上不含Rh抗原(无D抗原)。白人Rh阳性占85%,我国汉人Rh阳性占99%以上,Rh阴性只约1%;苗族Rh阴性占12%,塔塔尔族Rh阴性占15%。
2. 临床意义
Rh阴性的人在第一次接受Rh阳性人的血液后,血清中会产生Rh抗体。第二次再接受Rh阳性人的血液时,其血清中的Rh抗体可能使供血人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同时第二次输入的Rh抗原又产生Rh抗体,故当第三次输入Rh阳性血时,就会有更严重的凝集现象,因血清中Rh抗体的浓度高了。一个Rh阴性的妇女,若怀孕的胎儿是Rh阳性,胎儿的Rh抗原经胎盘进入母体,使母亲血清中产生Rh抗体。当此妇女第二次又怀孕Rh阳性的胎儿,母体血清中的Rh抗体进入胎儿血中使胎儿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严重者导致新生儿溶血性贫血。若这个产妇需要输血,也不能接受Rh阳性人的血液。
四、输血与配型
输血时若血型不相合,会产生输血反应,严重时还可危及生命。为了确保输血安全,输血前需进行以下两项工作。
(1)鉴定血型首先检查受血者与供血者的血型,最好用同血型人的血液输血较为安全。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因为这一系统的不相容输血常引起严重的反应。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的抗体。若一时找不到同型血,O型血可以考虑。因O型血没有A、B抗原,但输血量不能大,因其血清中含有A、B抗体。若输入的量大,则A、B抗体的浓度高,有可能使受血人的红细胞发生凝集。
(2)交叉配血试验
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corss-match
test),即不仅把供血者的纸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血清配合试验(这称为试验主侧);而且要把受血者的约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这称为试验的次侧)。这样,既可检验血型测定是否有误,又能发现他们的红细胞或血清中,是否还存在一些其它的凝集原或凝集素,足以引起红细胞凝集反应。在进行并叉式配血试验时,应在
37℃下进行,以保证可能有的凝集反应得以充分显示。
如果交叉配血试验的两侧都没有凝集反应,即为配血相合,可以进行输血;如果主侧有凝集反应,则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如果不侧不起凝集反应,而次侧有凝集反应,只能在应急情况下输血,输血时不宜太快太多,并密切观察,如发生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注
以往曾经把O型的人称为"万能供血者(universal
donor)",认为他们的血液可以输给其他血液的人。但目前认为这种输血是不足取的,因为,虽然O型的红细胞上没有A和B凝集原,因而不会被受血者的血浆凝集,然而O型人的血浆中的抗A和抗B凝集素能与其它血型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当输入的血量较大时,供血者血浆中的凝集素未被受血者的血浆足够稀释时,受血者的红细胞会被广泛凝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