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丁寅
http://s1/mw690/6ebe65f6ge15a319774d0&690
这样的高度,没有任何防护,很容易发生悲剧。长江日报图
当今天报纸头版导读被冯氏春晚猜想所占据的时候,有一则新闻却是如此被忽视了。一个7岁男孩从12楼飘窗坠下身亡。 发生在汉口沿河大道江山如画小区,,小男孩的外公、外婆从医院看病回来,还拎回了肯德基,但小孩已经离他们而去了。
或许有人会说这不是新闻,每年都会有不少小孩坠楼。是的,做新闻久了,对生命的消逝都会麻木,更多时候,我们是比事故死的人数,多就重要,少就忽略。但在生命面前,我们应该探究的是怎么避免受伤害,特别是对一些可以避免的,需要大力去做。一次次重复提醒,只要能提醒到一个人,他(她)能避免类似伤害,我们媒体就善莫大焉。
为什么要关注这则新闻,这是城市化后夺命手法之一,而这又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因为生活中我们的小失误小忽略而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痛。
在这则新闻报道中,武汉晚报做得最好,不是因为我在这个单位就这样说。这是唯一把头版重要位置留给了这则新闻的纸媒。在事件的还原上也是最充分的。
在报社内部我曾交流过,记者就是一个带着各种工具的调查者,车祸有车祸的工具,坠楼有坠楼的工具。这次,记者用一把卷尺,细细丈量了飘窗玻璃的长度,高度,测试的结果是窗台下沿离客厅地面高92.5厘米。这样的高度,无法阻止悲剧的发生。
这一步都已经做了,那这则新闻是否就结束了?很多时候,纸媒已经完全被网络化,一天一天的滚动新闻,而没有了整体的思考和布局,看不到连贯性。如果媒体就这样完成,那受众大多数惋惜一声而过,或许有几个人看到新闻后会给飘窗加装护栏或防护网。这种对安全保护的意识没有被进一步放大。
纸媒的市场在哪里?就在这下一步,如何真正改变受众的生活。我觉得,记者应该回头调查这半年发生坠楼身亡的小区,看看这些小区是否已经安装了防护措施?特别是坠楼者的家是否有改变?这种比例是怎样的?这半年对他们来说,有哪些感触?时间会冲淡很多东西,也会冲淡安全意识。媒体需要一次次提及,你所做的是帮助这些生命更加健康安全。
还需要一年或两年内坠楼信息进行一个整理统计,看看有哪些规律,这样才能更好提醒受众。比如说,年龄层次、楼层、性别、坠楼原因,拿着这些数据再一一找专家进行分析。都说大数据时代,这是媒体的小数据时代,得到数据只是第一步,数据重要的是分析和提供帮助。
再则,开发商在设计这些飘窗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安全问题?这些年在这方面有哪些改变?有没有相关的标准制度?如果有,那又是如何执行的?在这些事故中,作为建筑设计方,是否有责任?
家居周刊也应该积极加入到此事中。周刊必须以事件新闻来带动服务,而不能简单做服务。人都是在痛之后才会醒悟,才会去注意一些小细节。可以做个调查,在必须装护栏的小区里,到底有多少家没有装?市民不装是因为影响美观吗?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如果是影响美观,我们请来最优秀的设计师来根据不同户型设计不同的护栏,给受众提供参考。我们还可以联合装修公司,给一些家庭免费送护栏装修。要让纸媒的服务渗透到受众的生活中,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帮助。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跟政府相关部门联动起来,有可能的话,飘窗的护栏、防护网成为检验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那就善莫大焉了。
http://s3/mw690/6ebe65f6ge15a335bc5f2&690
《法制晚报》做的坠楼儿童年龄分布比例,男童高达72.5%。
http://s12/mw690/6ebe65f6ge15a336bd2db&690
《法制晚报》曾做过调查统计,2岁到6岁最易坠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