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青报空难美食 |
分类: 新闻笔记 |
http://s16/mw690/6ebe65f6ge11e599e690f&690
几年前,武汉一位民警英勇斗歹徒受伤昏迷。我当时还在另一家报纸,晚上值班。民警本人一直昏迷在医院,而记者大段描述民警的内心想法,面对歹徒那一刻怎样怎样。沟通后,采访部门也没改动,于是我把稿子毙了。第二天造成独家漏稿,报社对我进行内部处分。至今,我都庆幸没有将这样的新闻刊发在报纸上,那样损害的不是记者一个人的名誉,而是一张报纸的声誉。
纸媒要止住下滑,要生存。这几年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做好深度报道和时评。时评这块,我看难以实现,目前也就几家报纸的时评有质量,大多数还有一定差距,更关键的是,这些时评也会先出现在网络,早早完成了跟受众的互动。各网站推出的快速时评更是把先机已经抢到了。
那就剩深度了,可情况并不理想。一方面,各种招呼成了纸媒下滑的“帮凶”,它们让真相扑朔迷离,而网络却无缝传播各种版本。是的,纸媒权威,但你以为纸媒权威到可以无所顾忌地上演“皇帝的新装”,那就错了。另一方面,优秀调查记者的去职,不少转入新媒体,一些转入公益事业。王克勤说,这两年,仅仅他领导的团队就先后被解散了两个。然后就开始出现连锁反应,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越来越少,《花谢旧金山》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只是这次发生在中青报身上,下次可能就发生在其他报纸身上。
纸媒总说很多公司不懂危机公共,不懂处理好跟客户的关系。其实,这点是纸媒自己最大的短板。纸媒每天都要面对危机公关,每天各种线索反映给你,你觉得小,不做;你觉得太大,做不了不做。那还能做些什么呢?即使做不了,你回告给他们了吗?即使小,你帮他们打听了吗?你是解剖真相的记者,同时也应该是一个素质优秀的“客服”。就中青报这事来说,完成的也仅仅是网上的公关,在今天的电子版上,我没有看到道歉。别以为只是网民才这么激情愤慨,纸质读者会更加恶心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