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刚的舞者:甲子英歌

标签:
英歌舞甲子英歌水浒英雄广场舞非物质文化遗产 |
分类: 发现城市之美 |
甲子英歌舞团的队员平时各有工作,只是有表演任务时才聚集在一起。表演者严格规定在一百零七
甲子英歌动作丰富,技巧很高。表演者一路有节奏的阵阵“嗬…嘿,嗬…嘿”吆喝声,更显镪锵有力,震耳欲聋,尽显水泊英雄粗犷雄壮、团结战斗的特有气概。甲子英歌具有明显的南派武功特色,特别有海陆丰南拳的姿态。举棍击打,肩、背、腰、脚各有分寸。旧时的英歌舞在表演完敲棍舞蹈后,表演者还要分成二十对,各提兵器进行大场面对打表演,是南派武功艺术的集中表现,比“南派舞狮队”还要壮观,可惜目前这一精华部分已湮失。
英歌舞的缘起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少林寺农民起义集训据点被攻破后,为掩人耳目进行的训练;一说是根据明末陈洪绶《水浒叶子》版画发挥,为反清复明而创作的舞蹈形式;也有说是拳馆授武为练习拳腿硬功而创;更有说是源于梁山好汉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化装成民间艺人而来。种种传说难以定论。然而,英歌运动量之大则是惊人的,身强力壮的青壮年如果表演一天英歌,起码得十天会腿酸臂麻,无法蹲地,是“增强体质”的一种文娱性体育活动。
甲子英歌的另一艺术特色,就是有一套与众不同的脸谱,它既与京剧、粤剧、西秦中的净角脸谱有相同之处,又比它们更复杂,更有气派。二十五面脸谱互不相同,一个个性格鲜明,须眉毕见,极为生动传神。据甲子知名的脸谱艺人介绍,脸谱的眉、目、额、鼻、腮等部位的造型着色变化非常大,主要用浓淡繁简的色阶对比、曲直粗细的线条变化进行二意结合,从而着重勾勒出人物形象,显示出水泊英雄的豪侠气概。
甲子英歌的装扮也别有特色。相对来说,潮汕的英歌舞没有整齐划一的动作,队伍松散满场跑,服装也不统一,而甲子英歌注重整体性,动作划一装饰分明,化妆严谨且讲究,而且必须在早上拜了佛祖才化妆。表演者脚穿佩铃草鞋,每抬动一步都会发出有节奏的铃响。“武畔”穿白襟环花束袖黑衫,红裤配以五彩的绑腿;“文畔”则是天蓝色衫,头戴雉尾双龙武生冠;腰带插上小巧玲珑的兵器,腰间系着水泊英雄名号小牌,行动起来十分雄壮,显得更为古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