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阳刚的舞者:甲子英歌

(2014-07-16 18:38:07)
标签:

英歌舞

甲子英歌

水浒英雄

广场舞

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类: 发现城市之美

阳刚的舞者:甲子英歌      甲子英歌舞是一朵民间艺术的奇葩。“英歌”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因而深受群众喜爱和推崇。英歌在甲子代代相传,很多人五六岁就开始学,平时在家都会拿起棍子练习,这是本地人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在这“英雄的歌舞”中,梁山泊一众好汉是主角,他们载歌载舞,在大唢呐的伴奏中唱着“杨梅开花无人知,乔装打扮下山来”的歌词,这是一种古老的、入选国家级非物遗产的民间“广场舞”。
  甲子英歌舞团的队员平时各有工作,只是有表演任务时才聚集在一起。表演者严格规定在一百零七
人以内,分前后二部。前部以二十五人的“武畔”开路,手握“神蛇”的时迁打头阵,李逵、杨志、朱贵等水泊好汉按“头槌”、“二槌”、“三槌”顺序排列,随后是画以小生脸谱的“文畔”十二人。队列中的“花鼓公”、“花鼓婆”四人不受限制可任意走动。表演时“武畔”旋舞敲击手中双木棍,“文畔”则手提小铃鼓,一上一下起落敲击,整齐碰出“桀桀桀”和“咚咚咚”声响;后部以化妆游行为主,传统节目有《达摩渡观音》、《桃花过渡》、《钓蚌》等,再配以“偷抱猪仔”、“憨女婿上厅”、“公背婆”等滑稽丑角演出。三十六个好汉经过不同脸谱化妆,武侠装扮头插过龙,脚穿草鞋打脚紧带,身携古代兵器,手执双棍过肩飞舞。随着宋江等人敲锣打鼓,用节奏声指点,齐声共舞,嘹亮的棍声振撼人心,整齐的步伐稳稳前进。在李逵带领下,有穿龙布阵,伏虎掺槌,削棍的优雅动作,威武雄壮生气勃勃,呈现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派,热闹非凡。
  甲子英歌动作丰富,技巧很高。表演者一路有节奏的阵阵“嗬…嘿,嗬…嘿”吆喝声,更显镪锵有力,震耳欲聋,尽显水泊英雄粗犷雄壮、团结战斗的特有气概。甲子英歌具有明显的南派武功特色,特别有海陆丰南拳的姿态。举棍击打,肩、背、腰、脚各有分寸。旧时的英歌舞在表演完敲棍舞蹈后,表演者还要分成二十对,各提兵器进行大场面对打表演,是南派武功艺术的集中表现,比“南派舞狮队”还要壮观,可惜目前这一精华部分已湮失。
  英歌舞的缘起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少林寺农民起义集训据点被攻破后,为掩人耳目进行的训练;一说是根据明末陈洪绶《水浒叶子》版画发挥,为反清复明而创作的舞蹈形式;也有说是拳馆授武为练习拳腿硬功而创;更有说是源于梁山好汉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化装成民间艺人而来。种种传说难以定论。然而,英歌运动量之大则是惊人的,身强力壮的青壮年如果表演一天英歌,起码得十天会腿酸臂麻,无法蹲地,是“增强体质”的一种文娱性体育活动。阳刚的舞者:甲子英歌
  甲子英歌的另一艺术特色,就是有一套与众不同的脸谱,它既与京剧、粤剧、西秦中的净角脸谱有相同之处,又比它们更复杂,更有气派。二十五面脸谱互不相同,一个个性格鲜明,须眉毕见,极为生动传神。据甲子知名的脸谱艺人介绍,脸谱的眉、目、额、鼻、腮等部位的造型着色变化非常大,主要用浓淡繁简的色阶对比、曲直粗细的线条变化进行二意结合,从而着重勾勒出人物形象,显示出水泊英雄的豪侠气概。
  甲子英歌的装扮也别有特色。相对来说,潮汕的英歌舞没有整齐划一的动作,队伍松散满场跑,服装也不统一,而甲子英歌注重整体性,动作划一装饰分明,化妆严谨且讲究,而且必须在早上拜了佛祖才化妆。表演者脚穿佩铃草鞋,每抬动一步都会发出有节奏的铃响。“武畔”穿白襟环花束袖黑衫,红裤配以五彩的绑腿;“文畔”则是天蓝色衫,头戴雉尾双龙武生冠;腰带插上小巧玲珑的兵器,腰间系着水泊英雄名号小牌,行动起来十分雄壮,显得更为古老。
    2010年,在山西大同,甲子英歌舞获得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这支广东唯一代表队,在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区的三十多支民间文艺队伍中,以独特的形式,浓烈的扮相征服了观众。英歌以其铿锵有力的气势、震天动地的声威、撼人心魄的律动、别具一格的舞姿让群众百看不厌,世代相传。与其说,英歌有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不如说英歌有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英歌舞的一槌一鼓、一动一吼在当地老百姓心中引起的共鸣和回响是强烈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孕育,发展了英歌艺术,英歌舞又以其独特的艺术与内涵丰富、充实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阳刚的舞者:甲子英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