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基金 |
分类: 工作思考 |
从封闭基金到开放基金,算是基金业成熟路上的一个路标。
回想封闭基金的日子,产品设计中最大的事情就是起名字。招募说明书基本都是一致的,投资范围与限制是有标准的,超出了也难以得到通过,也就不太考虑。发行一点都不困难,还曾经创下过千里中一的记录。20亿、30亿的规模虽然不小,但对于一群在股市中拼搏了数年多的老手,再带上一群名牌学校的学生兵做些具体工作,选股的选股、做组合的组合、操盘的操盘,拼的就是多年的人脉、经验。为了名声而付出的努力,再加上资金的实力,大部分都做得风风火火。有了产品,管理费还能够收到2.5%,公司只有30多人,想不盈利都难。利润不是压力,股东也就乐得不管。在人是创利核心的行业,有了钱,公司也就加大了人员培训的投入。那时,国内还没有足够的公司分析理论,就找来商学院的教授系统的讲战略管理、财务分析;国内投资学刚开,就找海外学院的投资组合、绩效分析教授来传授那些经典理论;不够了解海外基金的运作,就找咨询公司进行海外调查样板公司,再向公司介绍他们的组织建设、产品规划、运营安排。就是在这些如今依然是奢侈的项目上花够了钱,建立了核心的队伍,尽管管理费之后降到了1.5%,但随着公司的规模上升到近百亿,利润依然不是压力。
有了名学院一流教授经典解读,实战派有了理论依据,学生兵也在各方面理论指导与前辈的言传身教中,调研、分析技能快速提升,公司中的其他管理也同时学习着全球的经验。只3、5年的时间,基金的投资分析需求及影响,改变了证券行业的研究方式与架构,使企业基本面研究走上台前,还形成了证券投资行业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标准。也算是基金行业对证券业的管理水平提升所做的不小贡献。
2002年,有了开放式基金,很多事情变得都不同了。
成本上升是最开始就注定的。封闭基金的时候,基金公司只需要做好自己资产投资,再收好资产、算好净值、做好披露,就可以了。开放式基金出来,增加了要把客户的资产算清楚的责任。那时的销售估计又很乐观,压力测试要每天能够做到数百万笔,系统要多稳定、多大容量,一下子就增加了数千万投资,再加上银行数万个网点所需要的各种印刷材料,连招募说明书都要有,实在是投入增加多多,就算管理费都给了基金公司,比起封闭式基金来,也是有些得不偿失的,从商业的角度,推进开放式基金业务的发展,似乎不能算是项划算的生意。
只是有了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风光不再。一夜之间,封闭式基金的发行就从天上掉到了地下。从数倍、数十倍、数百倍的超额认购,走到了银行间的任务摊派方能成立。再加上数只的亏损,很快,基金仿佛成了银行的一场瘟疫,令人常常避之不及。只是银行要转型,客户经理要转型,基金正是适合了这个转型,基金也就在银行的这个转型中渐渐走向了大众,走过了令大众疯狂的2006、2007,走过了令大众伤感的2010、2011,走到了这个转变的2012。
产品的转变是开始。10年的股票基金历史里面,无论好、无论坏,股票基金一直是基金的代名词,每日开放,波动着、涨涨跌跌、赔赔赚赚。忽然间,基金走向了两个极端,一边是类似于理财产品,不再每日开放,而是定期封闭,增加了封闭期,没增加多少收益,却增加了客户的喜爱;另一边是更像了股票,先是一组股票,之后更变成了放大了杠杆的一组股票,与一组在一定条件下确定收益的存款,两者合在一起时似乎不受人待见,分开后,各领风骚数百天,一会儿折价、一会儿溢价,总是有受人追捧的时节。
数量的变化对基金公司的影响更大。从每个公司每年最多2只产品的配额,到4个通道,最多8只,马上就要取消通道,随报随审随发。如同开放式之前,封闭式基金的短缺让人觉得它就应当是溢价,开放式基金出来了,认知大厦轰然倾塌,封闭式基金从此走向折价年代。开放式基金的配额就要取消了,新基金不再会稀缺,基金的发行也就少了些短缺的感觉,没有了这层感受,从客户到销售机构对新产品的关注还会保持多少、保持多久,都会是一个问号。对销售机构来说,卖新产品应当是划算的。毕竟,新产品的尾随佣金比例远远高于3年前发行的基金,只是倘若发得太多,超越了一线的销售能力,又不好不成立,强压之下,一线人员难免怨声载道,也构成对渠道的极大压力。对基金公司来讲,情况就更差了:尾随佣金是高的、增加运营成本是一定的、发行从质到量都难以有保证、倘若再业绩不佳,管理费难以覆盖成本是迟早的。只是由于你发、我发、大家发,不发新基金似乎规模就上不去,或者说总是需要有所作为,尽管发了也上不去多少,除了挤占同业者的通道(还是先挤占非同级别公司的),似乎看不到更多、更持久的好处。不知道到哪天,销售机构与基金公司会走到没有气力再以发行为核心。也许到那时,基金的持续营销会更被众人所理性认知,新产品就会是带有创新的、带有团队特别需求的新品,而不再只是一份能够计划的营销机会而已。
投资的竞争者也增加了许多。私募、券商、保险,一切想进入这个行业的人都可以进来了,可以进来又会如何呢?只要法规要求是一致的,恐怕运营成本都是难以下降的、风控的要求也是必须的、渠道在发行规模上的优势也是持久的。除了那些已经声名远扬的管理人,恐怕大部分想进入者都难以比业内人士拥有更多优势。声名远扬者毕竟是少数,如同基金行业的佼佼者们,同时,似乎也是各领风骚数百日。在不同规则的舞台上舞动时,效果略有差异,当站上同一舞台、相同规则竞争时,胜负会如何?绝对优势似乎是看不见的,达成投资者年年盈利的想法者更会是凤毛麟角。毕竟,是在波动的市场中生存。
定位的转变也许会对基金行业有更巨大的影响。在全球,虽然基金行业都是以资产管理为核心定位,但那毕竟是那些国家百年、甚至数百年间行业间分割后留下来的现实。中国要在数十年间完成这些历史积累的行业分割,有着不同的既有行业格局的划分、有着完全不同的IT技术,有着完全不同的知识积累,还有着不同的客户状况与需求。发令枪一响,群行业一起驰骋,鹿死谁手呢?有的机构网点众多、客户资源深厚,只是条块分割,转型难免缓慢;有的机构灵活、人员专业,有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网点与客户资源,再加上资金实力,影响力可期;有的机构发展迅速,抢占了短期客户偏好产品的制高点,其发展有目共睹,业务深度更是后来者暂所不及。基金行业资本金之少行业之最,行业之窄恐也是之最,监管与内控之严应该更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恐怕也正是因为其窄、因为其严格的监管,才有这10年间的高速发展与平安无事,更有着牛冠全球的超额收益水平。
从窄到宽,客户、业务、人员、资金都没有,算是劣势,好在还有点已有的业务水平、风险管理水平、运营水平、品牌与客户基础,如何能够把这些优势快速嫁接到新业务中、新环境中,考验的就不止是老业务水平,更包括面对新业务的创新管理与融合水平了。这真是对一个行业的大考,也是对每一个公司的大考。舍、得、融合之间,正是决策水平与执行力的展现。
2012年之后,产品的范围似乎可以无限的扩大、产品的数量似乎可以无限的扩大、竞争者也可以无限的增加了,行业的发展没有了禁锢,也没有了围栏,这个行业靠什么在上下游间有竞争力、靠什么阻挡外行业者的侵入,靠什么在新行业获得领地,结果应该要在5年后方现。是被他人压缩、吞并,还是在财富管理行业中占上更大的领地,2013,竞争才刚刚开始。
一个在成熟市场占有着近三分天下的业务,一个政府在极力推动的业务,一个已经启动了的业务,只是还有些原始、只是还有些直接、只是还可以增加很多环节,但口子已经打开,在这个一定存在的市场、需要深化的市场中求一份领地,一定会比在已经明显处于劣势的环境中竞争,其获胜可能性要大得多。那是蓝海与红海的差别,能够在这个市场的高效进入、创新、扩张、打开新的空间,也算是当代基金人的机会与责任,也许若干年后还能被后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