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嫁焦虑,对焉?错焉?

(2009-08-29 11:28:44)
标签:

杂谈

分类: 投资理财

小孩子乱跑,碰到了桌角,哇哇的大哭起来,年轻的妈妈赶过来,怎么也难以降低小孩的哭声,还是老人到了孩子的边上,打了桌角一下:都是桌子不好,打他,谁让它碰疼了

我们家宝宝,这看似无聊的游戏之后,孩子也就转哭为笑了。这游戏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似乎还会延续下去。从外部看,这时转嫁,把自己的问题转到他人身上,由此降低了自我的谴责,实现推卸责任后的轻松。而如果从人的内心深处的潜意识中,这就是投射。它虽不是问题的根源,但指向它之后,却让我们自己依然感到解脱,算是面对难题时的自我防护?也可以算是自我逃避的借口吧。

    在证券市场、经济领域中,转嫁的表现形式之一可能是阴谋论吧。前期火热的《货币战争》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把世界的一些重要变化看做是由少数人的阴谋与策划构成的,极大的满足了人们转嫁不满的需求。从单一事件上讲,计谋可以算是一个有效的工具,中国人的权谋之术,无论是孙子兵法还是帝王权术,都应当是世界公认的权威,但是把一个历经几十年、影响全世界的事件,全部归结为一些人的策划之做,似乎有过于夸大之嫌。

归结为他人阴谋,应当是最符合大众口味的说辞了。

面对错误与失败,推卸责任、找借口是人的天性使然。一方面人的投射本就是人的本性,将焦虑转给本不相关之方,化解了我们的焦虑。同时,转给一个阴谋家本身更加化解了焦虑,因为有阴谋家本身也使世界的确定性增加了,确定性的增加使我们对一个不确定世界的恐惧感减少,这本身又使我们面对一个不确定世界的控制感加强——有人能够影响这个世界,总比没人能够影响这个世界让我们感到安全。有人能够控制这个世界后,我们如果想增加自己的控制能力,就只要去寻找、贴近、讨好那些能够控制这个世界人。如同在远古的时代,我们对天地万物都充满了迷惑,就想象出各种图腾、神仙、上帝,认为是他们在控制着这个世界,我们通过祭祀、信奉,贴近了他们,获得了对当时无法理解的自然界的控制感觉,感到精神上的安定,让我们自己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了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投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科学与科技的进步让我们不用再对自然界迷惑。但经济、货币、证券走入了我们的生活,这种不确定的状态再次让生活常常陷入的焦虑与恐惧。我们又再次需要一个图腾,一个符号,让我们能够得到控制的感觉,即便这有控制力的人不是我们自己,而是靡靡之中的某个人物,也会让我们感受到安全。

这就是投射的另一种表现吧,把焦虑引入到一个确切的地方,虽然这个地方并不是焦虑的真正来源与答案,但的确使我们可以把焦虑集中到了某个对象上,并得到了某种解释,转移了我们的不安。虽然这种转移并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但在没有什么外界变化的前提下,先让不安的心能够变得安宁,再逐步寻找正确的答案,也算是投射的贡献吧。

但这次有着极大的不同。自然界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短期看是相对独立的,我们认识世界的同时,世界独立于我们自己,依然运行着其规律,虽然长期看双方有着相互的影响。经济与证券市场却是因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同时所采取的行动,而不断调整着短期的相互状态,虽然从长期看这种相互博弈的过程有着规律可寻,但这规律正是多方博弈的规律、人之间博弈的规律,正是由于人在其中而形成的规律。

如同市场的波动上行:从短期看,多种因素、快速综合影响,涨跌无法预测;从长期看,由于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的乐观与悲观预测下的决定,而终是市场围绕着经济的增长而波动上行,而这种关系与人与自然界间短期相互分离、长期交互影响的互动关系恰恰相反。这种相反构成了我们需要建立与自然科学完全不同的一套思考方式,建立独立的对证券市场的认识论与方法论,重新梳理我们所有的常识,看看这种常识哪些是只适合于自然科学的,哪些才是适合证券市场的,对那些共用语汇需要重新理解,才能构成对证券市场事物的新知识。同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建立起对证券市场新的、相对正确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也就是说:会有很多人注定在市场中基本没有战胜市场的可能、注定是机构投资人获得超额收益的“祭品”。这也应当是在成熟市场,最终机构投资人成为主体力量的最重要的原因。对大部分天赋、知识、精力不足的投资人来说,建立起全新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将注定成为祭品的直接投资,转为间接投入这个市场的通过各种基金进行投资,应当是最佳的选择。

面对不确定的市场,从根本上解决焦虑的首要认知可能是承认市场的不确定性。

如果总是认定市场是有确定性的、有人知道答案的、是有人操纵的,那么不断寻找这种确定性、寻找知道答案的人的言论、找寻并贴近操纵者本身就成为应该的步骤。而每一次以为更贴近了这种确定性、更贴近了这些应该知道答案的人、操控的人,并信任他们,以他们的观点作为决策的依据所采取的决策,最终都将以失控、失败、失望而收场。虽然会有部分正确,但正确的结果正是夸大了他们决策的可靠性,最终在其错误出现的时候,把一切都再输回去。

认识到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在发生焦虑的时候,才能够正确理解焦虑的来源,了解这时所采取的贬损、投射都只是焦虑的发泄,除了对自己情绪宣泄的作用之外,没有任何解决问题的价值。也许这时,投资人依然需要贬损相关方、投射到第三方这种方式让自己镇静下来,但投资人要在镇静过后,理解自己的行为只是贬损与投射,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面对不确定市场下损失焦虑的问题,否则只是解决了表面现象,最终会把自己引入更加失控的状态。

从这点上讲,早些认识到、并且承认市场的不确定性,对投资人的价值恐怕是最大的。

承认市场的短期不确定性、承认市场的波动上行,能不为其短期波动而焦虑,了解影响市场长期走势的主要因素,从长期市场价值的角度来投资,才是解决焦虑的根本。

但现状并不如此。

每次的投资者交流会,面对一个个个股的问题、面对一个个对市场短期走势的问题、面对一个个未来点位预判的问题,一方面,投资人的确需要一个他人的判断来满足其控制的感觉、来迎合其既有的判断、来推卸其已经打算做出的决定的责任,的确在满足着投资人的需求;但另一方面,提供者又只是提供了一个大概率下的判断,甚至是半概率下的判断。虽然在部分时候,专业人员的确可以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比如在市场20倍市盈率的时候,从历史统计上看,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投资时机,但是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专业人员都能够给出大概率成功的判断的。在市场价值处于正常期间,其中期走势影响的重要因素变成了大众情绪,这时的市场判断就是对人间博弈的判断,是难以准确的了。

现在的投资人均是以短期赢利为目标进入了这个市场,遇到损失、不确定时的焦虑就成为必然。让投资人理解市场不确定本身是一个困难的过程,而焦虑成为客户经理与投资人之间关系的障碍。从维护客户关系的角度出发,化解客户损失时的焦虑就成为客户经理必须具备的工作技能。如何处理这种焦虑才好呢?

贬损是投资人最常用的发泄方法,贬低相关方的同时,将自己认识与决策上的偏差转移给了相关者,这相关者最近的是客户经理、银行,最直接的是基金公司,这种贬损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客户经理的责怪与基金网吧中对基金公司的指责。如果说对基金公司的指责形成的主要是对基金行业的质疑、对基金公司的影响相对间接的话,对客户经理的指责则形成了对客户经理的直接工作影响,客户经理避无可避的状态决定了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如何解决呢?

最好用的方法可能是利用投射了。

虽然投射并不解决任何真实的问题,并且还不知道会把焦虑引向何方,但它总是把焦虑引开了,离开了客户经理这个直接面对面的相关方。投射还同时把客户经理的焦虑也引开,使客户经理与客户同时解除了焦虑、成为了伙伴、找到了共同的焦虑源。从情绪平复上看,这真是一个两全齐美的焦虑化解方法。没有人直接受到伤害,化解了焦虑。缺点是并不解决问题。共同的焦虑源并不是问题的来源,如同天神,解决不了问题却能让人感到问题的解决,短时看也算是功过相抵吧。

投资如人生,我们常为小说中的情节所感动,体会了自己曾经的或未曾经过情感与体验,投资亦如此。他们的差别恐怕仅仅是在个性的成熟表现在了与外界的交往上,部分人在有机会时才会有所感觉,而投资的结果只是表现在了收益上,而对收益的体会却是时时不同、人人不同的,难以公平评判,唯有通过行为金融的数据统计,才能看出整体的偏差。

但行为金融中整体的偏差又与我们决策时感知的距离相差如此之远,如果不是有一个外部强力的要求与坚定的信念,恐怕难以落实到实际决策中,也就构成了在散户众多的市场中,情绪影响下的大起大幅总是常态,个人投资者一边咒骂,一边沉溺其中,一边无法大概率的战胜市场,同时,机构投资者总是能够获取超额的回报。

唯有承认市场的不确定性,承认个人决策的情绪性,间接投身于这个市场,寻找市场价值的判断指标、享受波动上行下的长期回报,可能才是获得市场回报、获得更高回报的唯一选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