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大学之道”朱熹的解释
(2018-08-27 08:20:09)
标签:
教育历史文化育儿 |
分类: 四书 |
第四讲“大学之道”朱熹的解释
什么叫大学之道,按朱熹的注解,大学者大人之学也。他说《大学》这篇文章为什么叫大学之道,这是大人之学。什么叫大人之学,朱熹的解释就是相对于小子之学而言。那么他的理解就是大人之学是成人之学,小子之学是未成年人的学习。他把学习分成两个阶段,未成年人学什么,成年人学什么,他认为这个大学之道是指成年人的学习,他这个注解里还有一些具体的论述,古人本着朱熹都是这么讲的。什么是小子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的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诗书礼乐射御书术之文。就是孩子从八岁开始正式入学这个是小学,朱熹称它为小子之学,就是未成年人学的,学什么呢?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这是一个礼仪方面的学习。洒扫,打扫卫生。小孩子入学第一件事擦桌子扫地,打扫卫生。第二件事讲应对,就是怎么回答长辈的问话,怎么跟长辈对话,叫应对。第三件事是进退,进退指具体礼仪,你的站位,你跟着长辈一起出去你应该站什么位置啊?家里来客人了,你应该站哪儿不应该站哪儿,它是一个仪规。小孩子八岁入学先教这些东西,根本没涉及到文化知识。那么相对照而言我们就能发现我们今天教育这方面是缺失的,所以导致孩子没有规矩,在古人看来这就叫没家教。孩子在这三个方面出毛病就叫没家教。要是按照古人的要求我们现在孩子基本都是没家教。小孩子不可能先天就懂得,这得大人教。在古人看来孩子如果在这三个方面出现错误,那不是孩子的问题,这叫没家教,是家长没教。但古人是教的,古人孩子入学第一件事先学洒扫、应对、进退。那么这三个方面我们仔细体会,洒扫,培养他勤劳整洁的生活习惯,从小养成这样的习惯对他未来人生非常有好处。而应对是语言的妥当,进退是举止的妥当。所以小学开始培养孩子第一是整洁勤劳的生活习惯;第二是语言上怎么能说得恰当,它不光是一个礼貌问题,语言上妥当,会说话;进退是举止上妥当,行为举止上很合适。先培养孩子这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现在在我们的教育体制里好像基本都是没有的。培养完这三个方面之后才是诗书礼乐射御书术,这些东西,具体的文化知识和技能。这几个方面我们概括一下,就是具体的文化知识和技能。诗书这是文化知识;射,射箭;御,驾车,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赶紧考票去,这是基本技能,未来生活当中肯定要用到的技能。文化知识加技能,培养孩子这些,按朱熹的说法这些统统算小学。8到15岁七年在小学学的是这些东西,先培养勤劳整洁的生活习惯,培养一个语言和行为方面为人处世,然后学文化知识、学一些具体技能。15岁开始入大学了,就是太学,入大学之后学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学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大学问。换句话说,大学里教的是你怎样自我修养,怎样有大的理想抱负,怎么加强个人品德修养,这种东西被认为是大学。大学是道德的、是修养的,它不是具体技能的,也不是文化知识。按朱熹的说法之所以这篇文章叫《大学》是古代大学里教的内容,不是古代小学教的内容,不是小子之学。按他这个理解,所谓大学、小学区别就在于年龄,未成年人学那个,成年之后学这个。“大学,大人之学”所谓大人之学就是成年人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