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大学》的文章结构
(2018-08-26 21:52:21)分类: 四书 |
第三讲《大学》的文章结构
《大学》的文章结构,这个是程子,程颐分的,他将《大学》这篇文章分成了十一章,一章经,十章传。从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到“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这为第一章,被认为是经。有的版本这后面还有一句话“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按照程朱的说法,这部分文字应该是当年孔子的论述,曾子加以记录和整理的。下面的内容被称为传,一共分十个部分,叫十章。按照程朱的说法这十章传应该是曾子讲的,曾子的门人记录整理的。这篇文章虽然传统认为是曾子做的,但程朱认为作者相对比较复杂,前面是孔子说的,曾子整理的,后面是曾子对孔子说的这段内容进行一个展开论述,可能是他给弟子们讲的,最后他的弟子们整理成书的。这篇文章前后成书背景可能还不一样,这种说法可信不可信是另一个问题,但是《大学》这篇文章明显分为前后两部分是毫无问题的。前面所谓经这部分是一个总论,后面那些就是对前面这段内容的阐释,整个文章这个结构是很清晰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个“大”按朱熹的说法,从前读“太”,应该是“太学”,这个是有道理的。古代中央机构里边有一个教育机构就叫“太学”,实际早期就写成“大”的,后来加上一点,加以区分。所以他说这个“大”字古音读“太”,但是呢,朱熹自己也说了“今读如字”就是在宋代的时候就已经读“大”了。我们也没有必要纠结古音它读“太学”了,从宋朝开始就已经读“大学”了。这个“亲”按传统的说法读“新”,认为是通假字。这个是程颐提出来的,程颐最开始认为这个“亲”应该读“新”,亲是新的通假字。程颐这种说法后来得到了朱熹的继承,然后到明清两朝科举考试全得按这个做标准答案,结果就导致几乎没有读“亲”的了,都读“新”。王阳明认为应该读“亲”,按字面读。读“新”读“亲”它不是一个发音的问题,它是一个思想性的问题,怎么理解的差异。读“亲”和读“新”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按照王阳明的讲法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人认为这是《大学》这篇文章的三纲,就是大学的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三纲,大学之道最重要的是这三项。古人读《大学》分为三纲八目,后面提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八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