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飞鸿行走
飞鸿行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65
  • 关注人气: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口关帝庙的铁旗杆

(2016-05-24 22:31:31)
标签:

旅游

文化

分类: 旅途见闻

 

      周口关帝庙是周口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周口市川汇区富强街,座北面南。庙内古柏参天,庭院清幽,碑碣林立,殿堂秀丽

http://s11/mw690/0021sqZrty71WpT4ku6ca&690

http://s2/mw690/0021sqZrty71WpU12y5a1&690

     关帝庙古建筑群始建于清代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问扩建、重修,于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全部落成,历时159布局严谨,巍峨壮观。山门、钟楼、鼓楼、铁旗杆、石牌坊、碑亭、飨殿、大殿、河伯殿、炎帝殿、戏楼、拜殿、春秋阁由南向北,依次建于轴线上;药王殿、灶君殿、财神殿、酒仙殿、老君殿、马王殿、瘟神殿及东西看楼、东西庑殿、东西廊房、东西马房、左右对称,建于两侧,与中殿交相辉映。很多殿宇仍在修复中。周口关帝庙其实是比较奈看的,其布局缜密精巧,建筑结构复杂,雕刻瑰丽,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木、石、砖的雕刻、琉璃烧制及木构彩绘以及铁铸工艺,还能看到镂空雕、透雕等手法,足以体现出清代工匠们手艺和智慧。从建筑艺术角度来说,周口关帝庙简直就是一个民间建筑艺术的大观园,木雕、石雕、砖雕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工艺之精湛,居当时中原之冠。不同历史时代和痕迹在此都有保留。有一个后墙上还留有一副伟大导师的壁画,部分石柱上还有文革的标语遗迹。

http://s12/bmiddle/0021sqZrty71WpW3a1Z0b&690

http://s14/bmiddle/0021sqZrty71WpWThF3fd&690

http://s2/bmiddle/0021sqZrty71WpY7YE911&690

http://s8/bmiddle/0021sqZrty71WqwbNlR77&690
http://s16/bmiddle/0021sqZrty71WrCeWSPbf&690
http://s14/bmiddle/0021sqZrty71WrHPJXTed&690

     相传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山、陕两省旅周商人斥巨资,在周口沙河北岸又建起一座关帝庙。庙建得高大宏伟,巍峨壮观,是豫东数百里最有名气的庙宇。这样好的一座关帝庙,应配一副好的对联才行,写什么样的对联呢?长老出题说:“上联要有三个同一字的地名,下联要有三个同一字的人名,而对联的中心意思还要赞颂关帝一生的功业。”这样的要求,难住了不少名流和书生。关帝庙大殿两旁的柱子上一直挂着一副空白的木板,过路的游人无不叹息感到遗憾。一日,一个很不起眼的游学先生路过关帝庙,便进去游览。到了大殿前,见到两条空白的木牌,便“唉”了一声说:“耸起一座关帝庙,留下一片叹息声。”长老听了后,觉得此人出言不凡,急忙上前施礼说:“请先生为关帝庙增色添辉!”那先生看了看要求条文,也不推辞,略加思考,挽袖提笔,饱蘸墨汁,一挥而就。

    上联是:坐蒲州,佐豫州,坐镇荆州,赤手创千秋大业;

    下联是:兄玄德,弟翼德,不从孟德,丹心震万古纲常。

长老一看,赞不绝口。对联挂起,观者云集,没有一个不拍手叫绝的。

   我在庙内寻找,并未发现这幅著名的传说中的对联。却发现了“神武丕著”石牌坊,石柱上用鸟兽篆撰写的一幅对联:“做好人行好事,说好话读好书。”

http://s7/mw690/0021sqZrty71Wq5tlYi16&690

http://s10/bmiddle/0021sqZrty71Wq7xhepe9&690


石牌坊两边是两个碑亭,有两根铸造的蟠龙旗杆矗立两边它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由陕西同州府大荔、朝邑、澄城天平会众商人敬献修建的。高22米,重3万余斤,直径0.28米。六角青石浮雕底座,青石座上为六角须弥式铸铁座。铸铁座上每面铸有铭文图案、山水花卉、龙凤鸟兽,造型别致,工艺精湛。杆身上有两条盘龙环绕杆身,铁龙造型张牙舞爪,似腾空飞升。中间隔有三个寿字如意方斗。杆身上原铸有"大义"、"参天"四字,顶部铸有飞凤,现已缺实。整个旗杆乌黑发亮,甚少锈迹,有裂口的地方用铁箍抓紧,说明当时金火匠人的高超技艺。铁旗杆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大型金属文物。

http://s15/mw690/0021sqZrty71Wqg6wWy3e&690

http://s6/bmiddle/0021sqZrty71Wqjm4YZ15&690

http://s8/bmiddle/0021sqZrty71WqmxbJd37&690
http://s6/bmiddle/0021sqZrty71WrsHlXvc5&690



   古人的旗杆最初应多为竹制, 《史记》 “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可为证。大概到宋元时期, 人们才普遍将金属运用到旗杆上。宋诗 “骍弓鹊角苍雕羽, 金错旗竿画貔虎”, “北来铁马猎夷门, 金错旗竿绕湖海”。元代《滦京杂咏》 有 “铁番竿下草如茵, 澹澹东风六月春”的诗句,这铁番杆即铁旗杆。清代以后才更多用于庙宇宫观。据专家研究统计目前国内有12对清代的铁旗杆, 周口关帝庙保存完好的铁旗杆实属珍贵。

    铁杆颂德高千尺,金柱铭勋参旧霄。

http://s6/mw690/0021sqZrty71WrwUei175&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