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儿童糖尿病

标签:
《健康管理》杂谈 |
中国人患糖尿病之多,令世界瞠目:差不多每10个人里就有1个人得糖尿病。剩下的人中至少每7个人里就有1个马上就要掉进糖尿病的深渊。糖尿病的预防要从娃娃抓起。
预防糖尿病从娃娃开始
2007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破天荒地用“糖尿病与儿童青少年”作为主题。从此,人们对糖尿病的关注目光开始“前移”。预防糖尿病应该从娃娃抓起。
糖尿病发病年龄越来越向年轻化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几乎每10年就翻一番。目前,每10个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个是儿童和青少年。儿童糖尿病患者通常以遗传性的1型糖尿病居多。但是,近20~30年间,因环境和饮食因素造成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增长速度最快。以北京为例,2004年城乡6~18岁儿童和青少年的糖尿病年龄标化患病率为0.57%;空腹血糖受损(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高达1.35%。由于发病早、并发症风险高、病程长,糖尿病给患儿带来的危害比成年人更大,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以后的就业都带来了更多的麻烦。
儿童糖尿病有先兆吗?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被诊断为糖尿病很突然。有的甚至是在出现并发症后才被发现。其实,儿童糖尿病也是有先兆的。先兆就是糖尿病的高危险因素。了解了这些高危险因素,我们就可以对高危孩子进行早期的血糖检测,采取措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的高危险因素
1. 糖尿病家族史。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兄弟、姐妹等直系亲属中有人得糖尿病。
2. 肥胖。肥胖的儿童和青少年能量消耗减少、体脂增多,出现中心性肥胖。这些都会增加得2型糖尿病的危险。单纯性肥胖儿童还可能使成年后患糖尿病的危险性增大。
3. 早期发育环境和出生体重。妊娠糖尿病及肥胖孕妇的胎儿有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会增加孩子日后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此外,出生体重小于 2500克的孩子,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是正常孩子的3倍。
4.青春期。青少年糖尿病确诊的平均年龄是13.5岁,与青春期一过性胰岛素抵抗有关。青春期胰岛素敏感性约降低30%,与生长激素及性激素的作用有关。到青春期发育后期,胰岛素敏感性会有所恢复。
5. 有胰岛素抵抗的表征。如黑棘皮征,即孩子的颈部、腋窝、大腿根部皮肤黑色素沉积、角化过度、疣状增生,家长常误以为孩子皮肤被晒黑或没洗干净;或有导致胰岛素抵抗的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有这些症状的儿童,极有可能出现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有哪些早期表现?
很多人知道,糖尿病有“三多一少”的症状。三多指的是: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一少指的是体重减少。还有些孩子容易“累”,这是一种学龄儿童乏力的表现。另外,还可能有反复感染、易患疖肿等症状。如果出现这些现象,建议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5岁以下的孩子多数为1型糖尿病。如果是特殊类型,还需要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别让“坏种子”发芽
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并不是有糖尿病家族史或遗传因素,就一定会得糖尿病。
导致1型糖尿病的环境因素,多出现于儿童早期成长阶段,如一些病毒感染、化学物质毒素的接触等。遗传因素加上环境因素,使自身免疫系统出现紊乱,伤害胰岛细胞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肥胖和高糖、高脂等高能量的摄入和多摄入、少消耗的生活方式,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环境因素。
了解到这些原因,我们就应更加重视环境因素。目前的医学发展水平,让我们无法改变自身的遗传素质。但是,我们能够通过减少环境因素的影响,调节和控制糖尿病的发生。
有些家长会问,孩子的奶奶60多岁才查出患了2型糖尿病,孩子会在这么小就发病吗?我们试想一下,一粒种子如果在不利于它生长的环境里,它的生长期可能会很长。如果是在“肥沃的土壤”中,它的发芽生长期就会变短。所以,对于糖尿病这粒“坏种子”,遗传因素非常重要。但是,无论1型还是2型糖尿病,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这块土壤,是否适合它生长,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健康生活方式是防病的关键
预防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应从运动、饮食和作息来把握。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实现机体营养的“收支平衡”。
在家庭中提倡科学饮食:限制孩子过多摄取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如油条、汉堡、含糖饮料、巧克力、奶油蛋糕、鸡皮等;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等。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按时就餐、不吃或少吃零食。同时保证孩子充足的体育运动时间。尽可能降低糖尿病对孩子的侵袭,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体魄,这才是真正地爱孩子。
来源:《健康管理》2010年9月号
作者:米杰 王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