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胖不胖,测一测就知道

标签:
杂谈 |
长期以来,人们的传统观念认为孩子胖就是结实,就意味着健康。然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孩子的健康有了全新的认识。
健壮和肥胖是有明显差别的。健壮的儿童充满活力,运动能力强,动作敏捷、协调,反应快。过度肥胖的儿童缺乏活力,运动能力差,动作迟钝、协调性差,缺乏自信,给人智力欠佳的感觉。为人父母,你知道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才是合适的标准吗?用体重作为衡量肥胖的标准已经过时了。最新的研究告诉我们下面几种方法,可以测量孩子是不是跨入了肥胖的行列。
身体质量指数(BMI)
计算方法为:用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的平方(平方米)。
BMI=体重(公斤)÷[身高]2(平方米)
这个方法适用于普通成人。对于孩子来说,这个指标不精确。孩子各个年龄段的身体质量指数是不一样的。孩子1岁的时候身体质量指数最高,随后开始下降,到6、7岁脂肪重聚期开始反弹,此后逐渐增高,接近成人标准。同样的身体质量指数,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来说,意义不一样。所以,当我们正确地测量出儿童的身高与体重后,计算出BMI值,参照“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见表1),大于相应的诊断点就表示您的孩子已经超重或者肥胖了。
表1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BMI超重、肥胖筛查分类标准 |
||||||
年龄 |
|
男 |
|
女 |
||
(岁) |
|
超重 |
肥胖 |
|
超重 |
肥胖 |
7 |
|
17.4 |
19.2 |
|
17.2 |
18.9 |
8 |
|
18.1 |
20.3 |
|
18.1 |
19.9 |
9 |
|
18.9 |
21.4 |
|
19.0 |
21.0 |
10 |
|
19.6 |
22.5 |
|
20.0 |
22.1 |
11 |
|
20.3 |
23.6 |
|
21.1 |
23.3 |
12 |
|
21.0 |
24.7 |
|
21.9 |
24.5 |
13 |
|
21.9 |
25.7 |
|
22.6 |
25.6 |
14 |
|
22.6 |
26.4 |
|
23.0 |
26.3 |
15 |
|
23.1 |
26.9 |
|
23.4 |
26.9 |
16 |
|
23.5 |
27.4 |
|
23.7 |
27.4 |
17 |
|
23.8 |
27.8 |
|
23.8 |
27.7 |
18 |
|
24.0 |
28.0 |
|
24.0 |
28.0 |
腰围、腰围身高比
测量腰围和腰围身高比(腰围除以身高的比值)是一个很简单可以预测肥胖的方法。因为腰围的尺寸,最能提示一个人的腹部到底囤积了多少有害的脂肪。而且来自成人的研究已经证实,中心型肥胖(大肚子,也叫“腹型肥胖”)比身体其他部位的肥胖危害更大,与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有密切的关系。建议对儿童青少年采用腰围身高比大于0.46来诊断中心型肥胖,或者根据不同年龄儿童腰围评价标准(图1)来诊断。图中黄色表示1度肥胖,说明腰围已经超过界值,应该引起重视;红色是2度肥胖,表示孩子已经是腹型肥胖,患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危险会大大增加。
图1
体脂含量百分比(Fat%)
人的体重包括身体脂肪组织的重量,还包括骨骼、肌肉等非脂肪组织的重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BMI的增加大体反映体内脂肪重量的增加,但是对于运动员等体内肌肉比例高的人,健康体重的BMI范围不一定适用。所以,从更精确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更直接的测量体内脂肪含量的方法来判定肥胖。
Fat%是直接测身体脂肪百分含量,肥胖的直接评价指标。但是,由于现在Fat%的测量还不是很普遍,您只能到一些具备特定的仪器医疗机构和健身中心去测定。研究发现,Fat%随年龄的变化、不同性别呈现不同的规律:6~17岁男孩Fat%波动于15%~20%,没有表现出随年龄增加的趋势;6~14岁女孩Fat%随年龄逐渐增加,15~17岁增长趋势减缓,趋于稳定。这是因为男孩在青春期发育过程中,骨骼、肌肉和脂肪同步发育,体成分变化不大;女孩由于雌激素的作用,体内脂肪蓄积较多,因而Fat%增长较快,16岁后大部分女性特征发育完成,Fat%才不再增加。
所以,男童和12岁以下女童Fat% 大于20%,12岁及以上女童Fat% 大于25%,即可判定为肥胖。
区分“超重”和“肥胖”两个概念。
“肥胖”是特指机体内脂肪组织的增加,而“超重”则是指体重相对于身高的增加,超过了某一标准或参照值。个体的超重可以是肌肉的增加也可能是脂肪的增加,需进一步的检测予以鉴别。来自人群的研究结果显示,超重人群是发生肥胖的高危人群,因此,有必要给予密切关注。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健康管理》杂志,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健康管理》杂志2013年全年征订,亦可破季、跨年度订购,回复微信75折优惠中。
•内容合作请与专题部联系(电话:01058644260
•集团订阅及市场活动请与市场部联系(电话:13321135192)
来源:《健康管理》
作者: 米杰 陈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