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连载《西游记》至今,已有数月。前面的篇章,对唐僧进行了一些分析。曾有朋友问我,你是不是对唐僧有成见?为什么把唐僧的丑事都写出来且有“黑”唐僧的的意思?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问了朋友一个问题。唐僧去西天取经是怎样的过程?朋友回答是艰险的取经路。之后,我告诉他,取经之前的唐僧看似是高僧,其实他称不上高僧,只是懂一些佛经而已。取经之前的唐僧是懦弱的、不堪的。这懦弱和不堪,在取经路上体现出来。只有取经路上将他所有的缺点暴露,甚至是夸大,才能显示出他取得真经之后的变化,只有这样的前后变化才能彰显佛教的伟大。因此,唐僧必须是懦弱和不堪的。
之前的篇章,写到了唐僧的众多不堪,甚至可以用无耻来形容,他表里不一,他做作好色,他忘恩负义等等。可之前的唐僧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无耻和下作。
转眼之间,唐僧师徒来到了比丘国。孙悟空请众神转移1111名孩子之后,孙悟空变做小蜜蜂与唐僧一起去觐见比丘国国王。唐僧走后,悟空得知,国丈打算谋害唐僧,然后吃肉,让国王长生不老。孙悟空听后,着急的回到宿地,告知了唐僧、猪八戒、沙悟净。唐僧听后作何表现呢?原著道:
“行者听得这个消息,一翅飞奔馆驿,现了本相,对唐僧道:师父,祸事了!祸事了!那三藏才与八戒、沙僧领御斋,忽闻此言,唬得三尸神散,七窍烟生,倒在尘埃,浑身是汗,眼不定睛,口不能言……三藏战兢兢的爬起来,扯着行者哀告道:贤徒啊!此事如何是好?悟空道:若要好,大做小。沙僧道:怎么叫做大做小?行者道:若要全命,师作徒,徒作师,方可保全。三藏道:你若救得我命,情愿与你做徒子徒孙也。行者道:既如此,不必迟疑。”
“你若救得我命,情愿与你做徒子徒孙也”。这话,像是一个大德高僧口中说出来的吗?这要从一个地痞无赖嘴里说出来,大家觉得正常,可这是唐僧说的。想想他之前的表现,骂孙悟空懒、骂孙悟空是泼猴、骂孙悟空不善等等,甚至赶孙悟空走等。这就是唐僧,一个用人在前,不用人在后的伪君子。
我们可以帮唐僧找出很多说这句话的理由,他怕自己死了没办法取经;他怕辜负了唐王的重托;他怕自己死了,对不起一直保护他的徒弟;他怕自己死了,辜负了仙佛们的一片苦心……还有很多。
可这些理由都不是唐僧说 “你若救得我命,情愿与你做徒子徒孙也”的理由,这完全没了师父的样子,完全不是佛家弟子该有的态度。佛曰: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此处虽不至于说这句话,但也不能怕死到这种程度。之前见过了大风大浪的唐僧,此时依然是一个胆小鬼。
孙悟空没有接唐僧的话,他不想接,他也没办法接,他没有那么高的情商,他压根也不想搭理这个怕死的师父。
以前的唐僧哭鼻子,孙悟空说他忒怂。久而久之,孙悟空习惯了唐僧的做派。不仅孙悟空习惯了,读者朋友也都习惯了。假如没读过原著,你能相信“你若救得我命,情愿与你做徒子徒孙也”这句话是从唐僧口里说出来的吗?他可一直以师父自居呀。可这话偏偏就是从他的嘴里说出来的。
唐僧这话,是他取经以来说过的最无耻的一句,也是最下作的一句。后来孙悟空救了他,他兑现诺言?当然没有。他本就是无耻、下作的,怎会兑现呢!
这样的唐僧,大家会看不起他,鄙视他。可唐僧必须这样,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他修成正果之后的变化。
解读《西游记》进行中,请继续关注。
欢迎关注“评阅历史”唯一指定微信公众号:第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