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唐僧收了猪钢鬃,师徒三人来到了浮屠山。这山,风景很美,原著这样描写:“山南有青松碧桧,山北有绿柳红桃。闹聒聒,山禽对语;舞翩翩,仙鹤齐飞。香馥馥,诸花千样色;青冉冉,杂草万般奇。涧下有滔滔绿水,崖前有朵朵祥云。真个是景致非常幽雅处,寂然不见往来人。”这一番景色,够吸引人的。
山是美,可名字有点怪,浮屠山。浮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佛教为浮屠道。后并称佛塔为浮屠。人们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在“佛”。这下明白了,这山与“佛”有关。
浮屠山出现了一位禅师,乌巢禅师。猪八戒与乌巢禅师有些来往,乌巢禅师还想收八戒为徒,八戒没同意。
乌巢禅师的出现,做了两件事。1:送了唐僧一部经《多心经》;2:告诉唐僧未来面临的种种困境。这两件事都是对唐僧的警示。
一:送《多心经》
三藏问西天大雷音寺在那里。禅师道:“远哩!远哩!只是路多虎豹难行。”三藏再回:“路途果有多远?”禅师道:“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消。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三藏拜伏于地恳求,那禅师遂口诵传之。
乌巢禅师要对三藏讲的,希望三藏做到的,全部在这部心经里。唐僧当时只是记住了,没有听明白。这心经对唐僧是一种警告,心经原文不写了,大家感兴趣可以去看一下。心经其中讲到了几个点:五蕴皆空、诸法空相、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无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苦集灭道、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这些对唐僧取经很重要,也是唐僧要做到的。乌巢禅师的出现,用佛经,再次警告唐僧,这是他给唐僧经书的目的。
二:告诉唐僧未来面临的种种困境。
唐僧取经心切,他能想到的危险与真实的危险相差甚远。前途凶险,唐僧能坚持下去吗?谁都没有十成把握。所以,可以适当的提醒他。
乌巢禅师向唐僧说了两方面的困难,一方面与未来的危险有关;另一方面与唐僧的徒弟有关。
1:前途险境。
原著说:“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吩咐: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行来摩耳岩,侧着脚踪步。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
这是说,前面山高路远只是次要的,主要是妖怪横行,陷阱众多。克服前路的危险是次要的,主要是克服自己的心魔。
2:徒弟难管。
“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这里告诉唐僧,你这些师徒,一个是野猪,一个是石猴子,还有一个马上遇到的水怪。这些个徒弟,没一个善茬。特别点出了孙悟空的嗔怒,嗔怒在佛教里是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一种心理。
这话唐僧倒是没在意,孙悟空不干了。他说:“你那里晓得?他说野猪挑担子,是骂的八戒;多年老石猴,是骂的老孙。你怎么解得此意?”,八戒呢?八戒懂事,他说:“师兄息怒。这禅师也晓得过去未来之事,但看他水怪前头遇这句话,不知验否,饶他去罢。”,八戒倒是不在乎,关键乌巢禅师没骂他,主要骂了孙悟空。
乌巢禅师这些话,说明了取经之路的艰难。给唐僧打了“预防针”,从侧面警告了孙悟空等人,警告他们要一心去取经,不要想些乱七八糟的,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监视之中。
深度解读《西游记》进行中,请继续关注。
欢迎订阅“评阅历史”唯一指定微信公众号:第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