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称帝前值得敬佩,称帝后让人憎恨的史上最无耻的皇帝

(2015-08-27 16:42:02)
标签:

石敬瑭

契丹

李嗣源

后晋

李存勖

分类: 历史文化

http://p2.pstatp.com/large/7403/6345173253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古人的一生都是毁誉参半的。有的古人前半生无道,但后半生却成了好人。有的古人,前半生让人敬佩,后半生却让人痛恨。

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后晋高祖石敬瑭是一个称帝之前还是有值得大家去敬佩的地方的人,而称帝之后的他,给后世之人留下的却是他无耻的一面。

后梁贞明元年,李存勖得魏州,梁将刘寻急攻清平,李存勖急往驰援,为刘寻所围。石敬瑭率十余骑击败刘寻,救李存勖于危难之中。他还数次解救李嗣源于危急之中,从而得到器重。李嗣源把女儿永宁公主嫁给他,并让他统率“左射军”的亲兵。

后唐同光四年,赵在礼于魏州发生兵变。李存勖命李嗣源率军平叛,石敬瑭也一同出征。魏州城下,李嗣源的部队也发生兵变,与魏州的叛军合兵一处,拥李嗣源为主。李嗣源本想回朝请罪,石敬瑭劝他夺取开封,成就大事。李嗣源无奈,只得接受。石敬瑭自告奋勇,亲统骁骑300为前锋,抢占开封,又回兵渡汜水,直取洛阳。后唐庄宗李存勖被乱兵所杀,李嗣源入洛阳称帝,为后唐明宗。由于石敬瑭在这次军事政变中立功颇大,后唐明宗任他为保义军节度使,赐号“竭忠建策兴复功臣”兼六军诸卫副使。石敬瑭以廉政闻名,颇受明宗李嗣源褒奖。他以驸马兼功臣的身份逐年升迁,后又赐封为“耀忠匡定保节功臣”。随职务和势力的增长,石敬瑭开始拥兵自重。

后唐长兴四年,明宗李嗣源死,李从厚继位,为后唐闵帝。凤翔节度使李从珂和河东节度使石敬瑭都拥兵自重,闵帝对他俩不放心。为削弱他们的势力,遂下令二人对调。李从珂不服,在凤翔起兵反叛。闵帝大败,仅率数骑出逃,路遇石敬瑭,石敬瑭杀其随从并囚他于卫州。不久,李从珂杀后唐闵帝,改元清泰,自立为皇帝,即后唐末帝。后唐末帝对石敬瑭猜疑颇大,二人矛盾日益尖锐。为试探后唐末帝,早有预谋的石敬瑭于后唐清泰三年四月,以身体羸弱,乞解兵权,调往他镇。这正合末帝之意,便顺准石敬瑭之请,徙其为天平节度使。

石敬瑭决意谋反。大将刘知远,掌书记桑维翰也有此意。于是,石敬瑭上表指责后唐末帝是明宗养子,不应承祀,要求让位于许王李从益。后唐末帝撕裂其表,削其官爵,并以建雄节度使张敬达为太原四面招讨使,将兵三万筑长围以攻太原。石敬瑭一面于朝廷内部从事策反活动,一面向契丹求援:“请称臣,以父事契丹,约事捷之后,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与契丹”。对此种认贼作父、卖国求荣的行径,其亲信刘知远表示反对说:“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兵,不必许其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然石敬瑭不从,仍一意孤行。契丹主耶律德光大喜,以兵援助,大败后唐张敬达。同年十一月,契丹主作册书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契丹主自解衣冠授之。石敬瑭遂即位于柳林。

石敬瑭称帝后,遵守承诺,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并每年给契丹布帛30万匹。自此燕云十六州成为辽南下掠夺中原的基地,使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贻害长达400年。

之后,石敬瑭攻入洛阳,后唐亡。后晋天福二年,后晋迁都汴梁,翌年,升汴梁为东京开封府。后晋新得天下,藩镇多未服从。战火不断,府库空虚,民间贫穷,但契丹仍贪求无厌。为解决财政危机,石敬瑭采纳了桑维翰的建议,推诚弃怨,以抚藩镇;训卒缮兵,以修武备;务农桑,以实仓库;通商贾,以事货财;卑辞厚礼,以事契丹。石敬瑭对于契丹百依百顺,非常谨慎,每次书信皆用表,以此表示君臣有别,称太宗为“父皇帝”,自称“臣”,为“儿皇帝”。石敬瑭虽推诚以抚藩镇,但藩镇仍不服,尤其实耻臣于契丹。

后晋天福六年,成德节度使安重荣上表指斥石敬瑭父事契丹,困耗中原,并表示与契丹决一死战。石敬瑭发兵斩安重荣,并将其头送与契丹。

石敬瑭穷奢极丽,宫殿悉以金玉珠翠为饰。他对契丹百依百顺,但对百姓却如虎狼一般。石敬瑭晚年宦官大盛、吏治腐败、朝纲紊乱,以至民怨四起。

雁门以北的吐谷浑部,因不愿降服契丹,酋长白承福带人逃到了河东,归刘知远。后晋天福七年,契丹遣使来问吐谷浑之鼎,石敬瑭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刘知远,更不敢得罪“父皇帝”。结果,忧郁成疾,在屈辱中死去,时年51岁,谥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庙号高祖,葬于显陵。从此,结束了他无耻的后半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