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里走斜街之烟袋斜街

标签:
杂谈胡同斜街 |
从鼓楼往南走没多远,路西有一条小胡同,顺着胡同走进去,你会发现,这是一条曲曲折折的斜街。沿着斜街转了方向,再往前走就是银锭桥,桥下是波光粼粼的后海。
这条胡同就是烟袋斜街。它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与鸦儿胡同相连,为东北、西南走向,全长200多米。
据清乾隆年间的《日下旧闻考》一书记载,此街原名“鼓楼斜街”,清末改称“烟袋斜街”。
清朝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烟或水烟。由于对烟袋的需求与日俱增,斜街上开起了一家家烟袋铺。 “鼓楼斜街”也就顺应潮流,改叫 “烟袋斜街”了。这种说法略显直白。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斜街的形状宛如一只烟袋而得名。这就更不靠谱了,试想大清帝国应该还没有航拍、谷歌之类的吧?他们怎么看出这条街道像什么?即便他们能臆想,但那时中国的烟袋多为直杆,和这弯曲的街道也不搭嘎呀。
现在的烟袋斜街两旁是众多风格各异的酒吧、个性小店,但整条街道仍旧保持着古朴的风貌,成为后海一处著名景点。
北京乃帝王之都,帝王之气体现在一丝不苟的城市规划之中。《周礼 考工记》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北京是座规规矩矩的城,街道横平竖直,正南正北。胡同也随城市肌理,多为东南西北,纵横交错,显得雍容大气。然而,就是在这四四方方的都城里,偏偏有一些不规则的小街。它们或弯或斜,给这雍容大气增添了一些变化和灵动。而这些斜街的形成多因古代河道走向和人们为抄近道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