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酒误区,这4个方法千万别再用,尤其是第1个!

(2019-08-10 07:10:01)
标签:

醉酒与解酒

误区

健康

杂谈

分类: 饮食养生

“感情深一口闷”“我干了你随意”“你不喝是不是看不起我”……当一套套劝酒词开始飘荡在酒桌上空时,一个“不醉不归”的夜已经向在场的人张开了怀抱。

解酒误区,这4个方法千万别再用,尤其是第1个!


身处中国悠久的酒文化背景下,闯荡在社会上的你我总会不可避免的碰上许多酒场。


为了能在酒桌上千杯不倒,或者醉酒后早点清醒以缓解身体难受感,相信不少人尝试过“抠喉催吐”的办法——用手指伸进口腔深处,通过刺激咽喉强迫自己恶心反胃,以此催吐出部分酒水来达到醒酒的作用。


这种办法没试过最好,试过的朋友可要提高警惕了:酒后“抠喉催吐”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以后切记不要再做。


酒后抠喉催吐引发食道破裂

险些危及生命


广州57岁市民梁先生,平时忙于生意应酬需要参加各种酒场,对于已经有30年饮酒史的他来说,抠喉催吐一直是他自认为能够保持醒酒状态的“秘方”。


然而在一次醉酒后,梁先生像往常那样企图继续用抠喉催吐的方法来解酒时,却不想意外发生了。


随着不断呕吐,他开始感到胸部剧烈疼痛、胸闷,并且呼吸困难。在朋友的帮助下,他被紧急送往了当地医院,并被诊断为因催吐导致腹内压骤升,继而造成的食管下段破裂。


解酒误区,这4个方法千万别再用,尤其是第1个!


尽管医生立马给梁先生安放了食管支架并实施了胸腔闭式引流,但三天后,他的胸膜腔继发了细菌感染,形成脓胸。随后便是高烧不退,胸膜腔流脓不止,梁先生不得不转院至解放军广州总医院。


直到经过两周的冲洗引流以及创新型的“改道引流技术”治疗后,梁先生才转危为安,并最终康复出院。


一次抠喉催吐引发的突发病症,相信不仅会让梁先生心有余悸,对喜欢酒后催吐的人来说也足够警醒。


酒后抠喉催吐有哪些危害


  1

引发急性胰腺炎,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抠喉催吐容易强迫性的引起腹内压升高,会使胃内容物逆行倒流,从而有可能导致留存于十二指肠的酒精或其它杂物流入胰管和胆管,严重时会堵塞胰管,导致重症胰腺炎。


这种疾病非常可怕,它是与心肌梗死和脑血管意外相齐名的猝死型疾病,患者发病后死亡率极高,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是要谨记不要酒后抠喉催吐,以免发生不可挽回的意外。


  2

造成贲门、食管粘膜下层撕裂,损伤食道


当胃内的食物被迫全部吐出之后,胃分泌出的胃酸等消化液会对食道产生腐蚀作用,这也是人在酒后催吐后老觉得嗓子火辣辣的原因所在。


而且抠喉引发的激烈呕吐很容易造成食道的破裂,继而造成食道感染甚至大出血等症状。


解酒误区,这4个方法千万别再用,尤其是第1个!


  3

引发醉酒者窒息


人喝醉酒后,意识大都不会特别清醒。当采用抠喉的刺激方式大量呕吐时,很可能会出现食物堵塞口鼻,或者是将呕吐物吸入气管的情况发生,这都有可能引起醉酒者窒息。


倘若此时身边没人,很容易对醉酒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


除了抠喉催吐

还有哪些解酒误区


1

浓茶解酒


酒精本身就对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饮酒后会使人心跳加快,血管扩张。而浓茶中的茶碱同样有让人兴奋的作用,喝完酒后再大量饮茶,会极大增加醉酒者的心血管负担,很容易诱发高血压。


解酒误区,这4个方法千万别再用,尤其是第1个!


2

酸奶解酒


酒后喝酸奶会在酒精的基础上加重对肠胃的刺激,非但不能帮助解酒,还有可能会导致醉酒者出现腹泻的情况。相比较酸奶,纯牛奶会更适合醉酒者。


解酒误区,这4个方法千万别再用,尤其是第1个!


3

洗澡解酒


不管是热水澡还是凉水澡,它们不仅无法解酒,还容易给醉酒者带来其它疾病。


热水澡会使热气集聚在人体内无法散发,从而让人出现恶心、呕吐甚至晕厥的症状;冷水澡则会导致醉酒者体内血糖降低,阻碍肝功能的正常发挥,此外血管受冷水刺激收缩,也会导致出现血管破裂、感冒等症状。


解酒误区,这4个方法千万别再用,尤其是第1个!


目前市面上并不存在可以立马解酒的“神药”,所有的醉酒者都不免要经历一番较为痛苦的醒酒过程。


所以想要免受醉酒之苦,追求更好的身体健康,适量饮酒、点到为止甚至滴酒不沾才是更好的办法。


最近社会上依旧有很多醉酒驾车丧命事故的发生,水滴筹上也有很多因为司机醉酒而被无辜撞伤的病友,水滴筹希望大家都能引以为戒,在注意克制饮酒的同时,更要切忌酒驾这种害人害己的行为,让我们一起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有温度,有担当的 水滴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