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4个现象,说明肝脏已经开始早衰了

(2017-10-07 00:10:07)
标签:

肝脏保护

健康

分类: 保健养生

      肝脏是人体十分重要的器官,人体主要是靠肝脏来代谢的肝脏的主要功能,是分泌胆汁、储藏动物淀粉,调节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等。还有解毒、造血和凝血作用。肝脏还是人体内最大的解毒器官,体内产生的毒物、废物,吃进去的毒物、有损肝脏的药物等等也必须依靠肝脏解毒。

      肝脏是一个功能强大却又十分脆弱的器官,如果你不好好爱护它,它就会提前衰老,怎么知道肝脏是否提前衰老了呢?

     

      一、肝脏不好的4大体征你须知!

      1、肝养目,心明眼亮——“肝开窍于目。”肝的精气充足,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七、八十岁目不眩花。如果肝火上延,可见双目肿赤;肝虚,则双目干涩、视物不清,重则患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落等症。

      2、肝养筋,指甲荣华——肝的精气充足,方能养筋。筋壮,肢体灵活自如,指甲丰满、光洁、透明,呈粉色;肝虚,筋气不舒,活动迟钝,指甲脆弱,凹陷,不透明,缺少血色。故中医理论讲:“肝主筋,其华在爪。”

      3、肝气条达,心平气和——肝气条达顺畅,人的精力旺盛,心平气和,与人交往亲和友善。肝淤气滞,易生怒火,目光凶灼,脸呈绛色,体内臭气鼓胀,不愿听人讲话。

      4、肝阴足,血气旺——肝阴,包括血液和全身筋与肌肉运动时所需要的润滑液。肝阴足,身体轻松,内心自信,不温不火;肝阴虚,头晕眼花,迎风流泪,腰膝酸软,筋张弛不利,失眠多梦,惊恐不安,烦躁、委屈爱哭,女性过早闭经或经血不止。

      

      二、肝脏不好如何调理?

      1、饮食平衡——肝脏代谢功能不好的患者要注意饮食平衡。不要暴饮暴食或常饥饿,这种饥、饱不匀的饮食习惯,会引起消化液分泌异常,导致肝脏功能的失调。所以,饮食要保持均衡,尽量少吃辛辣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2、忌烟忌酒——忌烟、酒,酒精很伤肝,严重还会导致酒精肝,香烟含有毒物质,也容易伤肝。

      3、适当运动——每天保持适量运动,并根据个人的肝功能的不同情况逐渐控制运动量。运动初期,可在不影响身体舒适度的情形下慢跑,以疲劳度控制慢跑时间。养肝绝非一日之功,任何事情都贵在坚持,养肝也是如此。健康食品藏在大自然中,我们应该在大自然中寻找养生保健的食物,改善日常饮食习惯,合理膳食,最终护理好自己的肝脏。

      4、调整作息——深夜1:00-3:00肝脏为排除毒素而活动旺盛,应让身体进入睡眠状态,让肝脏得以完成代谢废物。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进行,所以在这个时间段应该熟睡,不要熬夜,此时不睡觉的话,你的肝脏就会因此很累,久而久之会造成损伤,所以要注意保证夜间充足的睡眠。想办法保证晚上11点前入睡,宁可早起也不晚睡。另外,也建议夜班一族,平时多吃点疏肝养肝的食物,比如韭菜、佛手、木瓜、贝类、木耳等。

      5、调整睡姿——侧身睡是很多人通常采取的睡姿,在仰卧时很容易转为侧卧。因为肝经在人体两侧,侧卧的时候,不管是左侧卧还是右侧卧,都能养肝气。因为人在侧卧的时候,血自然就归到肝经里去了,“肝主藏血”,血一归到肝经,人体就能安静入睡并且开始一天的造血功能了。

      6、吃草莓——对于肝火旺盛的人来说,草莓既能养肝,又是去肝火的高手。从中医角度讲,草莓性凉、偏酸甜,能养肝护肝,又因红色入心,可去心火。此外草莓是典型的浆果,维生素C的含量丰富,有助于人体吸收铁质,使细胞获得滋养;其含有的天然的抗炎成分可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数量,以保持脑细胞的活跃。在春困的季节,还能帮助提神醒脑。不过,草莓性凉,不要一次吃太多,尤其是脾胃虚寒、容易腹泻、胃酸过多的人更要控制量。

      7、喝奶制品——奶制品主要是补充人体蛋白质,以酸奶为佳,因酸奶可调整肠道菌群促进毒素排出。此外,酸奶可促进干扰素生成,可提高机体免疫体力,达到养肝护肝的目的。

      8、枸杞泡水——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枸杞的好处。对于那些生活不规律,肝脏要养护的人群,每天取10克枸杞坚持泡水,也就是一小把的样子,对养肝阴和修复肝细胞是很有益的,重在坚持。

      9、调整心态——快乐的心情尤其重要。医学研究证明,肝脏内分布着丰富的交感神经,经常感到烦躁、忧愁会直接导致肝细胞缺血,影响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所以,个人应该改变对自己和他人过于苛求、满腹牢骚的不良行为模式,培养乐观、开朗、宽容、放松的健康行为模式和心态。


                                                                                              来源:中医艾灸养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