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文体特点及其划分的调查报告

(2012-03-27 10:58:48)
标签:

文化

分类: 原創版權′


人们如果在学习阅读和写作时能先从理性认识各类文体的特点,就一定会更快地掌握阅读和写作技巧,因此文体问题是笔者在假期研究的一项重点。

一、关于文章文体的划分

关于问文体的分类历来有不少争议,在笔者小学中学的学习中,老师尽管给出了一种分类,但却也不尽人意。比如散文,就有记叙性、抒情性、议论文性几大类,同学们在老师讲解某篇记叙性散文前往往一口咬定这肯定是篇记叙文。直到中学毕业,很多人还搞不清到底该如何归类,甚至我们的高考作文到底是什么文体自己也云里雾里。因为既有叙事,又有议论,抒情也不少,这让同学们在写作上面临很大困难。尽管我们高考完后,这种恶梦解脱了,但在当代语文教学上、文学研究上、甚至我们以后若是当了语文老师,这都是一个需要全面澄清的问题。

中学时老师给出的是一种教科式的分类:一般文章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文学作品分为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但这种分法表面看很明白,实际应用时发现各类间交叉现象很严重。比如小说也算一种记叙文,散文更是夹叙夹议。实际在不同版本的教材里,同一篇文章被冠上不同文体的情况也不少。

(一) 古人观点:

 我国古人为文,有议朝政大事的,有抒个人情怀的,有谈学术观点的, 有记历史大事的。曹丕较早注意到这种现象,在《典论·论文》中指出,不同作用的文章具有不同的特点。也就是说,曹丕是按照文章的作用来划分文体。

(二)今人观点:

对现代文章分类的标准,各家看法不一。八十年代写作教材中关于文体分类主要有以下一些论述和分法。

徐召勋认为:“文体是文章的外部表现形态,在制定文体分类标准时,主要应依据文章的形式”。胡裕树认为:“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各类文体的不同特点以及社会的功用,便于学习和运用”。赵建中著《文章体裁学》一书,认为应按文章的社会作用进行分类。朱艳英主编的《文章写作学(文体理论知识部分)》则首创了按五种基本表达手法给文章分类的模式。

综观以上看法,多数人主张在第一层次的分类中先按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来分类,有的称非文学作品为应用文章或一般文章。第二层次再分别以表达手法和性质来分类。

二、我的社会调查

前面提到,笔者对这种分类持有疑惑和不满,因此拟定了一份社会调查表,调查了一下文体的各种特点在大众(中学以上学历)心中的地位。本次调查抽样了笔者好友中五十人,调查表及答案选择率如下: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问卷

你认为支撑各种文体的最主要的特质是什么?(单选)如果有其他答案,请用“F”选项写出。此问卷没有标准答案,旨在对文学形式在大众心中的凸向性做一次小的调查研究,谢谢大家的配合^

1、小说:

A.人物30% B.情节60% C.虚构性 D.冲突性 E.戏剧性10%

2、散文:

A.感受30% B.真诚20%C.优美20% D.深刻 E.意境30%

3、诗歌:

A.意象10% B.格律 C.抒情性60%D.情绪 20%E.感悟10%

4、戏剧

A.矛盾冲突45% B.观赏性 C.社会意义20% D.历史意义10% E.文化意义20%  F.5%的同学觉得此题没有合适答案

5、应用文

A.实用性 60%B.经办事务 C.日常性10% D.阐述事实30% E.上传下达

 

三、我的研究与观点

(一)调查分析:

小说类别显示,情节为小说最主要的特质,有吸引人的情节,我们才会去阅读这篇(部)小说。散文别类,选择感受与意境的人占多说,也就是说,大众认可的散文并非记叙性的,而是一种朦胧的体验,一种美的享受,这与目前学生的普遍认可一致,与学者对散文的定义相悖。诗歌与散文相似,选择抒情性的人占多数,意味着我们不太在乎诗歌的格律、诗歌的深意是什么,我们最关心的是自我陶醉其中、欣赏体味作者的感情。戏剧类,大部分人认可了教材的说法,认为戏剧最主要的特质是矛盾冲突。有意思的是,仍有很小一部分人认为这么表达不是他们想要的答案,但他们自己也说不出究竟什么才是戏剧最值得关注的地方。应用文的争议很小,基本选择了教科答案,就是实用性。

(二)各类文体的总结

1.小说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价值本质是以时间为序列、以某一人物为主线的,非常详细地、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的价值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的产生、发展与消亡过程,非常细致地、综合地展示各种价值关系的相互作用。

因此,小说体现的是各种复杂关系间相互作用和冲突。不论是写人、写物,凡是有起伏跌宕的情节的,都应划为小说一类。小说的优势是可以提供整体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我们教材提到,“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讽刺的是,在调查问卷中,没有人选择这一项。可见“虚构性”仅仅代表了一种官方的论调,虚构的内容——情节,才是大家最关注的。也就是,“虚构性”仅是本质,而不是特质。甚至有的小说,原搬现实,不加虚构,只要情节够精彩,我们仍可以称之为一部(篇)好的小说。

小说的分类非常细致,按篇幅长短分类为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此分类立马有了分歧,长篇小说内容广涵暂且不提,其他种类的小说为什么不能称为记叙文?这是疑点一。按艺术语言分、按风格分、按内容分等的,就更加杂乱无序,好像可以随便编排了。

此分类的杂乱,对于阅读者或写作者可能影响不大,但对于教育者与学习者,尤其是中学生,却是对一生写作与阅读生涯的影响。

2.散文

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形散而神不散,文章文笔随意但字字句句都与主题中心有关。短小优美,生动有趣。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文学是表达人生和传达思想感情的。通常来说,小说,诗歌,戏剧无论是在结构上,或是格律、剪裁、对话等安排布局上,都很有严格的要求。而散文,却可以自由些,看来只是不经意地抒写着一己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多是零星杂碎的片段人生。

散文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欲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查中,没有人或很少人认为“优美”“深刻”很重要,而偏向于“感受”和“意境”。即是说,人们对散文的写作功力没有人们一直认为的那么高,一定要把散文的语言反复推敲、千锤百炼,一定要把散文的内涵深刻挖掘、弄的高深莫测才算本事。事实上,我们在拿到一篇散文阅读时,也正是这种心理:放松,深呼吸,并让自己身临其境,体验一种超然的感受。所以,如果我们手上的这篇散文语言艰深、思想内涵,我们反而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只会觉得作者不是卖弄文采,就是在搞哲学。

更加让学习者混乱的是,散文也可分为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为什么一般文章的划分方法被提到了文学作品分类的定语地位上?这又是疑点之二了。

3.诗歌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古代诗歌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从中即可发现,按内容分类的诗歌类别里面有很多是与表达方式重叠在一起的。比如“悼亡诗”又何尝不是一种“抒情诗”呢?

结合调查结果,半数以上人认为诗歌最突出的特质是抒情性,即是说诗歌在表达方式上最偏向于抒情,最能体现感情的文体莫过于诗歌。它的节奏韵律、它的格调风貌,无不渲染和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4.戏剧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戏剧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由于性格所追求的目的不同,而展开的矛盾斗争叫戏剧冲突。戏剧作品总是由一个冲突的提出、发展和解决而得到完成的。戏剧冲突的成功与否是戏剧失败的关键,所谓戏剧性正是由于戏剧冲突解决得独特、新颖、有丰富内涵而形成的。由于受演出的时间、空间和观众的限制,戏剧的矛盾冲突应当更集中、更简练、更尖锐的反应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的冲突。这一点与调查结果是相吻合的,认为矛盾冲突是戏剧最主要特质的占多数。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已经表述了对戏剧本质的认识。他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模仿,戏剧是对各种生物的行动的模仿 2个世纪以后 ,印度的第一部戏剧理论著作《舞论》也指明:“戏剧就是模仿。”19世纪以后,对戏剧本质的研讨出现了众说纷纭的局面,主要有观众说,冲突说,激变说,情境、实验室说等。观众说:认定观众是戏剧的必要条件 ,也是戏剧的本质所在。法国戏剧理论家F.萨赛是这种观念的代表,他断言 :不管是什么样的戏剧作品,都是为了给观众看的。“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因而,戏剧的一切器官都必须与观众的欣赏相适应。

  冲突说:以法国戏剧理论家布伦退尔为代表。19世纪末,布伦退尔指出:舞台乃是人的自觉意志发挥的场所,人物的自觉意志的发挥必定会遇到阻碍,主体为克服阻碍就要与之斗争,这就构成“意志冲突”,戏剧的本质就在于此。美国戏剧理论家J.H.劳森则把戏剧的本质归之为“自觉意志在其中发挥作用的社会性冲突”。他认为:由于戏剧是处理社会关系的,而人的自觉意志又必须受社会必然性的制约,因而,真正的戏剧性冲突必须是社会性冲突。这种观念可以一句话来表述:“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激变说:英国戏剧理论家W.阿契尔否定布伦退尔的“冲突”说,他把小说与戏剧相比较,认为小说是“渐变”的艺术,而戏剧是“激变”crisis ,又译危机)的艺术,戏剧所处理的是人的命运和环境的一次激变,这就是戏剧本质的所在。

情境、实验室说:早在18世纪,法国哲学家D.狄德罗就曾把“情境”看作戏剧作品的基础。黑格尔在谈到戏剧的特性时,也曾把“情境”与“冲突”联系在一起,并强调情境的本体意义。存在主义哲学家 、剧作家J.-P.萨特把自己的剧本称为“情境剧”,并把戏剧的对象说成是人在情境中的选择行为。B.布莱希特则把戏剧看作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认为:剧院乃是检验人类在特定情境中行为的实验室。这种观念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界定了戏剧的本质。

    综上,在戏剧这种文体中,只有本质问题的争执,很少存在表达方式的纷争。

5.应用文

应用文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应用文还用来作为凭证和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事情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应用文的功能也就越来越多了。 所谓应用文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为处理实际事物而写作,有着实用性特点,并形成惯用格式的文章。

应用文的特征有:一,写作目的明确。应用文是为实现特定目的服务的,因此其写作动因与目的十分明确。二,语言表达规范。应用文主要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适当采用一些古语词汇,文章的语言庄重、简洁、严密,这一点和文学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差异。三,格式体例稳定。大多数应用文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通用格式和体例,这体现了其规范性和严肃性,撰写者在拟文时必须遵守格式体例的要求。四,时间要素明确。应用文其所针对的事务一般是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的,因此执行时间、有效期和成文日期等时间要素非常明确。

大多数人选择了应用文的实用性做为第一特性,这种观点是值得认可的。可以说,自从有了文字的记载,就有了应用文的写作。应用文以实际应用为目的,是传递信息、处理事务、解决问题、交流经验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上至中央机关,下至基层单位,应用文的使用范围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应用文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应用文是一种实用性而非文学性的特殊文体,不需要研究表达方式。

(三)我的观点与总结

教材正统分法是化成两个层级,第一层级分为一般文章和文学作品,然后再分别分类。一般文章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笔者认为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等,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用某种表达方式冠名某文体是不妥当的。只要分清了基本几类大的文体,再来研究表达方式更加简洁直接,不会出现混乱的局面,因为表达方式本身就容易在不同读者身上表现出不同的作用,是一个难以下定义的划分方式。

因此结论为从文章性质划分文体,分法如下:

小说:生活小说、言情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惊险小说

戏剧:戏剧、悲剧、正剧

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应用文:论文、公务文、说明文

诗歌:抒情诗、叙事诗、政论诗

我认为,这样的分类避免了基本分类的混乱,对教、学、读、用都是有益处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