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香港中央政府印花税重税 |
分类: 地产随笔 |
近日,有媒体报道:香港特区政府宣布推出全新的买家印花税措施,已经于27日正式生效。规定,非香港本地居民或者公司购房需额外支付15%的买家印花税,半年内转让房产的印花税为20%,半年至一年的印花税为15%,一年以上的则为10%,两次相加,最高印花税可以达到35%的程度。对于短线房地产的炒家而言,此招堪称辣招,炒房风险毕现,有效吓阻了众多来自内地的购房客,最近一周,平均房价已有5%-10%的调整,部分二手房房主更被吓怕,不惜减价甚至亏损出让手头物业。据媒体报道,辣招出台后市场成交亏损最大的交易为位于半山壹号的一套2191方呎豪宅,业主2008年5月以3527.5万港币一手买入,现在放盘成交价为3280万港币,账面亏损就达247.5万港币,亏损幅度达7%,连同税费132.2万港币,合计亏损超过420万港币。业主在新招出台之前已经以3380万港币放盘,较原购入价低了147万港币,港府出招之后更是劈价100万港币,最终成功卖出,新买家为香港当地买家。
对此很多人都提出中央政府可以效仿香港对楼市施以重税,而不是限购限贷政策。其实对于税收是很多国家楼市调控的一个有力杠杆。作为最早面临住房问题的国家之一,英国向来重视政府对住房市场的干预,方式则是让人眼花缭乱的税收政策。在英国,房屋交易要交印花税,如果是交易或者赠予的房产增值,要交增值税,税率从10%到40%不等。如果房屋空置,房主还要承担市政税。此外,还有遗产税、出租房产的收所得税等等。英国政府通过各种税收办法,使房价涨势得到了有效平仰。在新加坡,业主出售购买时间不足1年的房屋,要缴纳高额的房产税,这对抑制炒房和商品房价格暴涨非常有效。
而对于中央政府来讲,重税控制楼市也非常简单,比如收取类似于奢侈品税的税,即对非普遍住宅收税,如果你购买非普遍住宅,缴纳100%的奢侈品税,原来1万的房子变成2万,2万变4万,4万变8万,如果这个还不行的话,那就收200%的税,你不是买大房吗,你不是有钱吗,这就是杀富济贫,然后把这些税收用于保障房的建设,在每个城市的每个方向都建造保障房社区,同时配班车,保障这些社区居民的出行,别像现在北京的保障房似的,好不容易买到了,根本没法住,比如海淀苏家坨,已经交付半年多了,基本上没人住,为什么?住那到三环要两个多小时,早上上班成问题啊。如果你普通住宅买多了也不行,也重税,当然这就要以人均居住面积为标准了,比如人均50平米以下免交奢侈品税,达到人均75平米每月超出部分按市场租金交税。
但这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中央政府为什么不执行呢?
其实最根本原因是中央政府的态度不是打压房价,而是让房地产健康稳定发展。最简单的讲,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央政府要依靠房地产业来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尤其是当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房地产业更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历次房地产宏观调控都不成功的根本原因。记得05年5月11日的宏观调控,我们称之为“国八条”,房地产市场在当时近十年的时间里没出过这么严厉的调控政策,所以反映比较强烈,尤其是南方一些城市,甚至有的月份零成交,但当时也只是暂时没有成交而价格没降,这种情况维持了三个月左右,结果不是开发商抗不住了,也不是银行抗不住了,更不是消费者抗不住了,而是政府抗不住了,当时时任建设部总经济师兼房地产司司长的谢家瑾谢司长出面讲话,主旨是本次宏观调控不是为了打压房价,只是为了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结果在谢司长讲话三个月后在一线城市即出现明显反弹,一直持续到07年。而本轮号称史上最严厉的调控,刚刚在去年年底取得一点效果,中央政府就忙不迭地两次降准两次降息,同时对于扬州新政等不触及限购限贷的救市政策网开一面以挽救房地产市场。
所以中央政府不会对房地产市场采取重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