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天天都看球的孟晓琦
天天都看球的孟晓琦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700
  • 关注人气:1,44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跑步大亨”,要抢中国篮球蛋糕?

(2015-08-16 10:01:24)
标签:

股票

玩马拉松的智美,也要玩篮球?!
听到这个消息,震惊谈不上,现如今这热火朝天的体育大市场,谁来分一杯羹都不意外。好奇却是难免,一家把跑步做得风生水起的公司,突然准备杀进他们并不熟悉的篮球市场,究竟能制造多大的动静?毕竟,跑步市场几乎已是红海,篮球市场也决计不是蓝海。
8月11日晚,北京的五棵松篮球馆,汇聚中国篮球精英的巴特尔退役仪式上,出现了智美体育集团总裁沈伟和智美赛事运营公司副总经理黄义来的身影,沈伟还在仪式上致辞。这场盛典,智美并不是操办者,但他们与巴特尔的牵手,此刻等于刚刚开始。据悉,巴特尔与“大梦”奥拉朱旺合作筹办的篮球“梦想学院”,极可能有智美的力量参与其中。当然,这也仅仅是“篮球”智美的开始。
他们本来是有机会把亮相时间更提早一些的。几个月中国篮协举行的全国“三对三”篮球联赛招标会上,智美就是参加者之一,可惜最终擦肩而过。事实上,篮协当初将这项比赛的运营权推向社会,亦是期冀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篮球市场,在现有的职业联赛体系之外做些探索,如此说起来,智美眼睛算挺尖。
而且,在跑步项目上专业化介入程度颇深的他们,对篮球市场的胃口同样不小。他们现在还盯上的,是2017年将重新做选择题的CBA联赛。篮协与现行联赛承包商盈方中国的合同,将于2016-17赛季结束后到期,智美集团已经在认真考虑,届时竞争这个角色。值得一提的是,早先盈方中国的母公司盈方体育传媒集团被出售时,智美集团同样是竞争买家,只是万达集团更快一步而已。2015年没真正交上火的盈方VS智美,2017年说不定真有一场好戏。
当然,那是后话,眼前要做的事情,就足以让人忙不过来。中国男篮的实力战绩不尽人意,并不影响中国篮球市场的火爆,这种看似奇特的现实,其实考验的也是投资者的眼光。平心而论,CBA联赛是稀缺的优质资源,而国内的大众篮球也属于并未得到充分开发的优质资源。最近几年里,青少年篮球培训、青少年篮球比赛可谓眼花缭乱,单单是今年上半年,打着“全国”招牌的三对三篮球赛事,几乎就要达到两位数,这种万头攒动,难免暴露出缺乏整合、缺少系统性的问题,甚至会出现诸如“参赛专业户”之类的景象,而在中国篮协行政之手难以处理一切的背景下,这就变成纯粹的“谁砸钱、谁有可能赚钱”的市场行为。
智美对自己的篮球“冒险”充满信心,必然有自己的逻辑。在他们的计划中,自己在跑步行业已积累了大量经验心得,这些笃定是可以用作篮球市场开发的借鉴的。单是他们目前拥有的数百万跑友用户中,就有相当比例的人群同时是篮球爱好者,这个人群的数量将以百万计。与此同时,智美经过近两年的布局,已经拿下了国内15个省市核心区域体育主场馆的运营权,实际上他们已经具备成为全国性业余篮球赛“硬件供应商”的条件。
而智美的体育产业构想,则是除了成为赛事的运营商之外,还可以成为体育服务供应商、体育传媒制造商,他们想做体育培训,想做体育康复,甚至还想做体育经纪,其“聚人口、建场景、促消费”的宏观愿景也相当诱人。没有人能准确估算出,未来的中国篮球产业会是一个多大的盘子,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盘子小不了,即便在介入职业联赛之外,其余的工作更多显得“不上档次”,但在目前这个节点投身其中,想必是有所回报的。所以,即便各自入口不同,近期杀入篮球市场的企业着实不在少数,甚至还有乍看胆子比智美更大的,包括借着欧洲篮球势力而来的欧篮中国。
都是抱着一腔热情,都是勾勒美好憧憬,当然也都注定要遇到,一个个考验自己的难题。不得不说,目前的中国篮球市场,固然远未到成熟,却已经容纳了太多股力量,其中很多还形成了自己的传统阵地。对于任何一个新入者,规划可以美如画,现实也可以冷如铁--
你想把手头的场地资源充分整合,给业余球友提供相对完善的服务,这种想法无可厚非,可有些打室外场的孩子就是介意花多少钱打场球,一下午他就想掏10块钱,你“升级”场地后一小时就不止10块钱,你担心不担心用户流失?
你可以提供网上的约球平台(好像智美已经在跟一家网站合作,提供这样的服务),让篮球迷寻找“打遍天下”的快感,可约赛成功后的后续事宜,比如裁判,比如医疗和安保,能不能提供保障,都是必须掂量的事情。很简单,不配备可能出现意外,配备又意味着成本大增……
你想做全国性的赛事,就不可避免要与目前已经形成气候的、一些运动品牌主导的赛事撞车,是做大自己覆盖对方,还是与品牌联手分吃蛋糕,必须要有所抉择。更无法回避的是,国内篮球市场的一大特殊性在于,“外部势力”NBA的影响力极大,你跟不跟人家一起玩,你能不能跟人家一起玩,很微妙。
你可以立志成为篮球全产业链级玩家,也就不可避免地要背上某些道义责任--开发市场加赚钱之外,恐怕还会被寄希望于在竞技层面有所贡献。可能需要帮着中国篮球修补、完善青少年培训体系,可能还需要帮着国家队寻找理想的热身对手,不夸张地说,这些都是当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你愿意扛起来否?
更不必说,目前的国内体育产业整体上方兴未艾,体育赛事资源的版权之争却已呈现白热化,智美的计划是想走一条“符合规律”的道路,现实则是从篮球的NBA到足球的英超西甲,转播版权皆已卖出亿万天价,哪怕短期内的回报能力并不被看好。换句话说,在跑步领域,他们作为先行者而省去了不少力气。换到篮球圈,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后来者,如何形成自己的产业链、如何更好地吸引参与者和消费者,这将是一场形势相当严峻的考验。
篮球赛,终归要比跑步比赛,更激烈一点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