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的青葱时光

标签:
随笔历史图片情感文化 |
分类: 03原创-游记随笔 |
老爸的青葱时光
不知是因为岁数大了喜欢怀旧,还是更理解老爸了,也愿意静下心来,听听老爸儿时的故事,以前是不屑于的,现在听了,感觉老爸那个年代的青春也是风华正茂激情昂扬,很有故事啊。当时的老爸才15岁,从小身体孱弱多病,竟然也能徒步几百华里,也是一个壮举。下面的内容,基本就是老爸自己的口述,讲着讲着,他兴头来了,竟然一笔一划的又把自己说的内容写了下来,我下面的记叙基本就是老爸的手写稿,老爸文笔不错,虽说上学不多,读书不少,自学能力很强,不差于我这个稀里糊涂的研究生。除了几个字不太认识,(也不好意思找老爸问,大概知道意思就行了)基本没有任何改动。
1958年深秋,在利津县(当时是叫沾化县)金星第四人民公社红专大学上学时,学校奉上级指示去淄博四宝山参加大练钢铁,(当时的行政区划是惠民专区,后来惠民专区取消,合并到淄博专区,利津县撤销合并到沾化县)
“四宝山”的来历
相传元朝天顺年间,四宝山下有个叫房迎山的男子,他诚实善良,与母亲以种地、打柴为生。一次,房迎山在上山砍柴时,偶遇仙人赠西瓜籽、授种瓜之法,毫无保留的把种瓜之法教给乡邻。
一年中秋过后,房迎山来到瓜地拔秧,发现一根瓜蔓上长着一个小瓜,他刚一提起瓜蔓,突然传来一声巨响,山上裂开了一道山门,房迎山坠入山中。一女子正赶着一匹枣红骡子拉碾,碾盘上全是黄豆粒,那女子抓起一把豆粒,装进他的兜里。接着又摘下几串葡萄赠给他。又一阵风,把房迎山刮出山门。回家后,房迎山拿出所赠之物看时,竟是金葡萄、金豆子。母子不贪,又把宝物分送乡邻。从此,人们才知道这山里藏有四件珍宝,即金姑娘、金骡子、金豆子和金葡萄,这就是关于四宝山由来的传说。传说很美,但是老爸当年的四宝山就是个大炼钢铁的地方,光秃秃的,啥宝都没有。
一天早上,具体时间忘了,全体师生由盐窝镇中村徒步去淄博,行李装马车。
途中第一站是十四户村,第二站,利津城,当天晚上到达北镇,即现在的滨州,行程90余华里(我在百度上搜了下,从现在的盐窝镇到滨州市,一共54.3公里,需要耗时12小时40分),老爸他们那个年代没有汽车自行车,只能徒步行走,竟然从早走到晚,愣是用两只脚走了100多里地,再想想红军长征时夜行百里地的红军战士,那个年代的人,真是能吃苦啊!)
在北镇一个大仓库里,约100余人在草铺上休息一宿,(我问老爸,他们住宿花钱么,老爸说那是都是共产制,吃饭住宿都不用花钱,坐车也不用,但当时都经济条件,也没有车可坐。睡觉也就是大通铺,铺盖自带,地上铺着干草,铺上自己的担子,盖着自己的被子,也就是睡觉的床了。吃的也没啥好招待,就是窝头咸菜,也不能随便吃,因为当时定量也不多。
第2天早饭后再上路,由北镇登船,在道旭登陆(这段内容回家后再找老爸商榷,滨州不靠海,那就是黄河?查了下,道旭是个渡口,道旭渡口位于滨州市南5公里处的道旭村,连接张(店)义(和庄)公路。渡口开设于清末民初。1947年解放区渤海行署设渡口管理所。1953年,山东省航运局设机构管理。1972年北镇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后,渡口撤消。1983年,因北镇公路大桥北引桥接长,又恢复渡口。)
继续步行,行至小营后,因为大家都人困马乏,而且都是十来岁的学生,老师也怕孩子们太累了累出毛病来,于是终于坐上了马车,天黑前到达张店,又开始徒步登山路到四宝山。
学校认为已达目的地,谁知上级领导说目标是金嶺镇铁山,所以晚餐后由向导引路,又登山路出发。
不得不说,老爸的记忆力是真好啊,我现在对我十五六岁的事情,都已经忘的差不多了,整天就是上学读书、放学写作业,没啥业余爱好,家长也不带你出去玩,也没有什么辅导班,有时间就在自己屋里看看书,帮家里干点活,生活太单调,没啥可记录的,记忆太单一,所以记不住很多东西吧。
铁山,最早叫商山,因盛产优质铁矿石,又称黑铁山。1937年12月26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在这里爆发后,声名远扬,便改为“黑铁山”。铁山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早在战国时期,齐国靠着高超的冶炼技术,用铁山的优质矿石炼铁,锻造农具、工具和兵器,为齐国成就一方霸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管子》一书对此有详细记载。这里也因有“炉神姑”的传说而充满了神秘传奇的色彩。2012年7月15日,经专家多方考证,铁山被命名为“中国冶铁技术发源地”。
结果向导迷路了!在山间摸黑转了很久,又回到了四宝山,没办法,只好在当地住宿,第2天早晨才步行到达铁山,在铁山充当了三天炼钢工人。我在粉碎车间用小锤子敲碎红宝石(没看清楚,真的红宝石吗?记得老爸说是红彤彤的,应该是氧化的铁矿石吧,当时没概念,就觉得比较好看,自以为是红宝石了。
我敲碎的石头一小堆鱼,与在此吃的米饭量差不多,又听上级指示说大练钢铁由土法改为小洋炉,不需要那么多人力了,人员减少,又指示我们返回原籍。
点评:才来了三天就要往回返,没有工资,也没有补助,就是学生来学习,一声令下,支援黑山采矿,又一声令下,拔营回家。虽说不是部队,命令如山,倒也必须服从。那个年代的人就是单纯,没有任何抱怨,即刻准备返回。
58年是大跃进年代,我们县农村招了大批煤炭工人在淄博洪山煤矿上班,因为我长到这么大15岁是第一次离家出远门,听说这里距离家乡有400华里,有好多大同学认为既然有此机会,何不借此探访一下在淄博的亲戚?
因此我随几个大年龄的同学去金嶺火车站,谁知到站以后,去张店的火车已经开走了,所以我们只得迈开双脚,沿着胶济铁路又开始了长征路,据说有60华里,同学们都是第1次看见铁路,看见山东有济南到青岛的交通大动脉,感慨万分,非常激动,一个个兴高采烈、高谈阔论,六十里的征途,居然没有疲劳的感觉,日落西山,终于到达张店。
车站上华灯初放,十分壮观,我们这些从穷乡僻壤来的孩子们,第一次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象,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的激动,很快我们坐上了市区线由张店开往淄川的火车,我坐在车里,忽然想起了小学4年级的语文课本里的一篇文章“我老汉也坐上火车了”,我便调皮的向同学们说了这句话,引起哄堂大笑。
很快火车到站,下车时,天上下起了大雨,但离我们要去的洪山煤矿还很远,我们没办法,只得徒步冒雨前往,好在走着走着,雨变小了,但道路泥泞不堪,很滑,非常不好走,但我们心情很愉快。
到达矿区,到处是灯火辉煌,旷工宿舍里不断传出喝酒时喝五猜六的划拳声。我找到了我的大哥天清,他在矿上当电工,算是个技术活,不需要下矿采煤。工人们都住集体宿舍,里面炉火很旺,很热,淋湿了的衣服很快烘干了。虽是冬天,他们都穿着单衣,里面有好多老乡,都很热情,有的老乡刚上井,满衣服的煤灰,就像是包公,只有牙齿是白的,即便是熟人,也认出来的不多。
夜深了,我和他们挤在一个大通铺上休息,本来我哥想留我玩几天,但第二天一早,同学们就来约我们回老家,我年龄最小,只能依赖他们照顾,所以也便不敢久留,跟着大家一起走了。
到火车站,尽管雨已经停了,但路仍然泥泞,我哥给我买了一双水鞋,然后告别他们,依依不舍的走了。
后来,在张店再买汽车票乘车回到盐窝,就这样结束了短暂又复杂(改成“充实”吧,感觉更合适一些)的淄博行。
点评:
老爸讲起自己少时的这段经历时,没有丝毫的苦难辛劳的感觉,反而觉得很有意思,说起第一次离家出远门,第一次走了那么远的路,发现自己并不是那么孱弱,老爸儿时身体一直很虚弱,瘦瘦小小,家人对他非常照顾,不敢让他出远门,不让他干重活,可是,老师上了中学以后,离家住校,家人爱莫能及,学校里又有这样的要求,没有家人的庇护,老爸也能坚强的跟上大部队,自己也觉得很自豪,感觉自信了很多,后来,老爸还参加了黄河清淤,我们老家叫“上夫”,并被工作组发现老爸做事很干练,头脑也聪明灵活,就让他做水利图纸的画图工作,这活很有技术含量,老爸一个初中生,竟然也做的有模有样,如果不是后来,老爸看到招兵通知,自己就报了名,并回家告诉家庭,以后就很有可能留在水利部们做一个制图工程师了。
这次淄博行让老爸的独自生活能力增强很多,后来参加要求体力很高的清淤工作、临时被村里委派做需要专业技术的赤脚医生、还有清淤时被发现挖掘到水利部门做技术含量很高的制图工作,看起来都是毫不相干的工作,但这一切,都与老爸淄博行之后自信倍增,尝试自己的不熟悉的领域,动脑思考,发挥潜力,把自己并不擅长的工作都做得非常出色,对自己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
学古知今,学人知己,听老爸的故事,品自己的人生。父亲英雄儿好汉,老爸普通却不平凡,努力工作不抱怨,谦虚做人行善良,问心无愧此一生,吾之榜样心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