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历史随笔文化 |
分类: 02原创-随感杂谈 |
去国博参观时,著名的大鼎太多了,开始没特别注意这个鼎,本身不是太大,没有太多出奇的地方,但跟其他鼎好像也不太一样,就走过去多看了两眼:熊悍鼎。
先介绍一下这个鼎点结构吧。
楚王熊悍鼎其高达53厘米,口径45.5厘米。鼎的腹部微弧,两侧有一对长方形附耳,三只蹄形足外撇。器盖上有一圆环和三个变形的鸟型钮。器中部环绕一周弦纹,腹上部装饰有细密变形的涡纹,在灯光的映衬下散发着神秘的光彩。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鼎的名气价值,也大多在于它的文字内容。该鼎盖口刻有铭文62字(也有说66个字的,这是专家考虑的问题,不管多少字,鄙人一概不知),这62个字让其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楚王酓(熊) 忎(悍) 战获兵铜,正 月 吉 日,室 铸 乔 贞 (鼎) ,以 共 (供) 岁(尝)
记录了楚幽王时期楚国大败秦军,用缴获的铜兵器熔铜后铸造此鼎,以彰其功绩。这个故事确有其事。楚幽王三年(前235年),秦国继攻赵国之后,命大将辛梧率四郡兵马,联合魏国,对楚国发起攻击,后无功而退。大概这个鼎记录的就是这次战争。
这种做法与日后秦帝国将六国兵器重铸为铜人的做法类似。秦国将兵器“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无疑受到了先秦风俗影响。
熊悍鼎可以说是青铜器中的“明星”,关于它的来源, 最为让人信服的一种说法就是熊悍鼎是楚国第42任国王楚幽王的名字,这件鼎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因为和楚国的国王有直接的联系,也给这个熊悍鼎抹上了传奇的色彩。
熊悍鼎,关键是“熊悍”这个名字,熊悍,很有趣,彪悍的大熊?可这是个人名,熊悍,何许人也?之前没注意这个名字,所以拍了一下,再查查看。
凡事不能太认真,一较真,肯定出问题,对人如此,对事如此,看个文章,思考个问题,也是如此。
本来是对熊悍感兴趣,结果一查,都是楚幽王,叫熊悍还是熊悼?网上有两种说法,一个是个人图书馆 楚国世系简表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425/00/8527076_648420589.shtml
其中对楚幽王的名字写的就是熊悼。然后又查了百度相关内容,是熊悍,而且,国博的介绍也是熊悍,还是熊悍吧,毕竟,国博的解读也是熊悍,相对权威一些。
这一查不可收拾,从楚幽王查到了他爹楚考烈王,然后发现一个八卦,据说楚怀列王没有儿子,经过李园设计,把他妹妹先许给春申君,待其妹妹怀孕后,再把她送给楚怀列王。楚幽王实为春申君之私生子。后来李园又设谋陷害,以自己取代春申君黄歇,被任命为楚国令尹。
再一查,有趣的是,历史上的楚怀列王有四个儿子都做过楚王:
百度百科中记载:https://baike.so.com/doc/5820372-6033188.html
1、楚幽王,公元前238年-公元前228年在位,李园妹之子。时李园辅政,杀春申君。
2、楚哀王,公元前228年在位,只有两个月,李园妹之次子。
3、楚王负刍,公元前228年-公元前223年在位。负刍诬蔑楚幽王、楚哀王为春申君之子,发动政变篡位。后秦将王翦攻楚寿春,负刍兵败被俘。
4、昌平君熊启,楚考烈王长子。楚考烈王做太子时质于秦,娶秦昭王女,生熊启。秦楚亲善,熊启被秦始皇封为昌平君,任相国,迁陈郢以安扶楚民,后反秦,被项燕推举为末代楚王。(此为李开元《末代楚王史迹钩沉》的说法,昌平君是否为楚考烈王之子有争议。《史记索隐》:"昌平君,楚之公子,立以为相,后徙于郢,项燕立为荆王,史失其名。")
开始联想了,关于楚王的故事还有哪些?继续八卦楚王:
1、屈原时期的楚王:
楚怀王熊槐(约前355年前296年)是芈姓,熊氏,名槐,楚威王之子,楚顷襄王之父,战国时期楚国国君,前328年前299年在位。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楚怀王是礼乐文明培养出的最后一代国君。继位早期,破格任用屈原等人进行改革,大败魏国,楚国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执政中期他误信秦国宰相张仪,毁掉齐楚联盟,国土沦落,楚国从鼎盛走向了衰亡。
楚怀王还没有昏庸时,与他相关的还有一个成语:雪中送炭。也曾是一代英君啊。
2、典故:楚王好细腰
楚王好细腰,出自《墨子·兼爱中》。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对于位高权重的人物来说,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须谨慎行事,否则就会带来严重后果。借事说理,说理透彻,给以人启迪。
原文:
《墨子·兼爱中》: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3、成语兼典故——楚王问鼎
"楚王问鼎"一事出自《左传·宣公三年》,见于《史记·楚世家》。西周时,以所用鼎的大小及多少代表贵族的身份等级。"楚子问鼎"的典故,显示了楚庄王觊觎周室之意。"问鼎"成了"篡夺"的替代词。
楚王问鼎: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建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左传·宣公三年》
(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史记》
联想的有点多,不过也收获不少,就到这里吧,又到零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