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像长城的金界壕

(2022-05-12 00:05:29)
标签:

杂谈

随笔

文化

历史

分类: 02原创-随感杂谈

金界壕明明是壕沟,为什么还叫金长城?

先简单说一下金的历史吧。

1125年女真族和北宋联合灭辽,建立起统一北方的金政权,

1126年,背信弃义的金又灭了北宋,北宋为金做了嫁衣,葬送了自己。公元1153年金迁都中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从金熙宗开始,金朝改用辽宋的汉官制度,用以加强中央集权。金朝的统治中心虽然在中原,但是为了防御北方日益崛起的蒙古部落,金也在北方草原上修筑起军事防御性质的体系,这就是金界壕。

依旧是在“长城内外皆故乡”展览中,又看到了对金界壕的介绍,之前就对这个名字有些疑惑:

壕,壕沟,第一反应,金界壕应该是金国为了防御瓦的一条长长的壕沟。但当时参观巴林左旗的金界壕遗址时,看到的就是一道长长的土堆和一个简单碑文的介绍,周边种的是庄稼,怎么都看不出长城的影子。或许,应该是我对金界壕的结构不清楚?那就了解一下金界壕的结构再看看它为什么也是长城吧。

我理解的长城都是高筑城墙,用以阻挡外地入侵,这个金界壕应该是金国为了防止外地入侵挖的壕沟,或者是护城河之类的界沟来阻止敌方入侵,长城是往上筑起来的,高高的,金界壕应该是往下挖,深深的,怎么也能叫长城呢,总觉得有些别扭。

又查了下网上的解读:

金界壕又叫金长城,包括副线堑壕的长度,长达6415公里,它是为了防御不断崛起的蒙古诸部,在漠南地区铸造的。

金界壕又称金长城、兀术长城,在《金史》中,对金长城这项工程记载有界壕、壕堑、濠堑、壕垒、垣垒、垒堑、壕障、濠墙、界墙、边堡等十余种称谓。始建于金太宗天会年间,从公元1123年开始修建,直到1198年前后才最终成形,是规模宏大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

金界壕构筑别具一格,由外壕、主墙、内壕、副墙、壕堑、壕墙(又称"",壕堑旁边的墙体)、以及墙体上的马面、女墙等组成的。

主墙墙高5-6米,主墙每60-80米筑有马面,高出墙身,伸出墙外,可使戍卒居高临下利于射箭,加强防御。每5公里-10公里筑一边堡

界壕30-60米,界壕采用屯土筑壕,呈堑壕状,以防战马冲越。掘壕取土在内侧筑墙,称之为主墙

王国维在《金界壕考》中提到:"界壕者,掘地为沟堑,以限戎马之足;边堡者,于要害处筑城堡以居戍人。"由此可见,金界壕界壕的主要目的不是阻止敌人进入,而是增加敌军进攻的难度和延缓其进军的速度,与其他朝代高大的边墙阻挡敌人有着本质的不同。

壕堑:护城河;壕沟,战壕

马面:古时沿着城墙所建的一系列在平面上凸出于墙面外的墩台。其作用是加固城体,便于观察和夹击攻城敌兵。

依据地区的战略重要性,配有单壕单墙、单壕双墙、双壕双墙等不同类型的防御设施。双壕双墙形制从内至外由主墙、内壕、副墙、外壕四部分组成,总宽最小处有30m,最大处达60m。每个壕沟的宽度不宜太大或太小,太小不能有效地阻止战马跨越;太大则使陷入壕沟内的战马容易腾跃出壕沟。建筑材料多为土筑或土石混筑。只有部分位置进行夯实。

这么看来,对金界壕为何称之为金长城有点明白了:

一般都长城都是从下往上增加长城的高度和宽度,金界壕是借助地形的高度,往下挖深挖宽,然后在深壕的内外侧筑起高墙,也能阻止外地入侵,也算是另类的长城。

 

 这个不像长城的金界壕,总算是有点点小眉目了。心里的疑团也基本解开了,也不深究了,专家级别太辛苦,大概知道就可以了。

不像长城的金界壕

顺便介绍一件内蒙文物吧

上图是富民县的铭铜钹(音博,铜质圆形的乐器,中心鼓起,两片相击作声。古称“铜钹”、“铜盘”。初流行西域,南北朝时传至内地)。

铜钹上刻制有“丰州富民县官军户西院”10个字的铭文。

丰州富民县是金代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的建制,军户西院是该县掌管军民的机构。

该金代物件出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白塔,在内蒙古博物院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