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随笔文化 |
分类: 02原创-随感杂谈 |
今天上传的这张雕塑,背后有一个感人的诚信故事。
雕塑的人物是潘天寿先生(1897-1971),画坛一代宗师。潘先生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阶段,在社会动荡、战争频发、文化冲突、时代更迭中度过了多舛的一生。也许正是风起云涌的外部环境,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孕育了他铁骨铮铮而又温厚敦实的品格,也造就了他格局宏大、气象深穆、雅儒雄阔的艺术。正如他的几张关于雁荡山的画作,非常有特色,看起来不起眼的岩石角落,一簇靓丽的野花,几笔青涩的小草,却不经意间,一下子就吸引住了人们的眼球。真是微小之处见大意。
关于这个雕塑的来源,潘公凯先生,也就是潘天寿的儿子,在他的回忆录《吴为山与潘天寿塑像》中写到:
早在80年代初,我母亲还在世,有一次刘开渠先生来杭州,到我家看望我母亲,因为两家是老同事、老朋友,刘先生从美术馆馆长的角度说起,馆藏中有多幅潘老先生的作品,但多是中等尺幅的、竖幅的作品,最好再有一幅横幅的大作品,希望我母亲捐一幅大画给美术馆,我母亲随即答应了,将大横幅巨作《记写雁荡山花》捐给了中国美术馆。刘先生特别高兴说:“太好了!这样吧,我回去给潘老做个雕塑铜像,放在美术馆院子里,作为感谢吧。”刘先生也很豪爽。
然而,开渠先生回北京后,估计是忙,一时没有动手做,也可能是时间一长忘记了。总之是,做铜像之事没有了下文。我母亲去世后,连我也忘了这事儿。
这次在文化部纪念潘天寿诞辰120周年之际,我忽然记起来还有这么一件事,顺便就向吴为山馆长提出:“能不能就趁这次纪念活动的机会,你作为后任馆长替前任馆长完成那个三十多年前的心愿,将你做的潘天寿坐像再翻制一个,放在美术馆院子里呢?”他一听,说,“啊?有这事儿!那个承诺当然应该兑现呀!”于是,现在的中国美术馆东南角的草坪上就有了一座潘天寿的坐像。 在每天太阳西下的时候,穿过树叶的阳光洒在铜像上熠熠生辉,院子里的许多雕塑都在绿树丛中点缀着中国美术馆静穆辉煌的建筑。
如今,潘天寿先生静静的坐在美术馆的树下草坪中,似乎在沉思什么,或许是一副尚未完成的画作,或许又是已经完成的画作中,有哪些需要修改的地方.....
老一辈艺术家的承诺,下一辈艺术家来兑现,今天,这个雕塑,既是纪念潘天寿先生,也是纪念这个珍贵的诚信故事。或许,雕塑别后的故事,更值得我们去聆听,去思考。
作品名称
雕塑家吴为山以沉厚凝练、虚实有致的写意雕塑语言表现了潘天寿“道力苍茫”“强其骨”的精神面貌。雕塑人物姿态松灵、表情生动,于细微处回旋着撼人心魄的磅礴之力。让观者在凝视塑像过程中再次体会到潘天寿先生澄澈的内心世界,深沉的文化心语,刚健的人生意识,高蹈的人格理想……
正如吴为山在《塑潘天寿先生像日记》诗中所云: 静坐观妙山花漫,胸罗层云卷巨澜。 铁线横空其骨强,而此众生仰寿颜。
壬辰之春,冰解花放,江南已绿。 潘天寿先生坐如钟,屹于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