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度探求——人面鱼纹彩陶盆

(2022-04-22 00:11:55)
标签:

杂谈

历史

文化

随笔

分类: 02原创-随感杂谈

除了故宫,就是国博,特殊时期,不能外出,只能京城内部转悠,旅游深度内卷,看了若干遍的文物,只能细细观摩,就像专业认识一样上看下看,左看右看,也能多看出点东西来,也算是另有所得。

今天深度探求的是人面鱼纹彩陶盆。

古文物的名称非常有特点,概括很全面,单看名字,该文物的特征也了解的听清楚的了。

人面——说明这个文物描绘的内容是人面形象。

鱼纹——重要的纹饰都是鱼纹。鱼作为主要纹饰,说明当地水域很广,水产资源丰富。再看出土地,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陕西西安啊,现在基本上就是纯粹的旱地了,可以想见,以前这是曾是浩渺的水域么?沧海桑田,变化莫测啊。

彩陶——说明这个文物是彩陶,不是彩绘陶,是在烧制前就把图案画在陶器上,然后烧制。对温度的要求比彩绘陶要高一些。

盆——说明这个器物的作用是盆,装盛食物或其他物件的容器。

彩绘内容——这个彩陶盆通体是红色,间或又有黑色点缀。口沿处绘有间断的黑彩带,内壁是以黑色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头顶好像有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状的装饰,前额左半部是黑色的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好像是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别变成一条变形的鱼纹,鱼头和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很有意思。

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至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与鱼的合体,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的样子,整个画面构图自由,极富动感,图案简洁并充满奇幻色彩。

出图时代——该器物属于新石器时代前期(距今约100005000年)陶器,属于仰韶文化的遗物。形成于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延续时间最长,势力最为强大的一支。仰韶文化的彩陶工艺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是中国原始彩陶工艺的典范。

仰韶文化的彩陶图案中有大量的动物形纹饰,如鱼、蛙等,以鱼纹最为典型。

构图用途遐想——关于这个面盆的具体用途,说法不一。列举几个大家比较认可的观点:

一是图腾崇拜说。

原始宗教的核心就是图腾文化。图腾文化激发了原始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滋生出独具一格、绚丽多彩的图腾文化内容。

图腾文化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并且遍布世界各地。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发展阶段,世界各民族几乎都产生过古老、原始的宗教,而原始宗教的核心就是图腾文化。图腾文化激发了原始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滋生出独具一格、绚丽多彩的图腾文化内容。

民族学的材料告诉我们 ,纯动物的图腾崇拜曾广泛存在于史前民族之中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题材中,除了上述的人面鱼纹外,更多的是一些写实或图案化、线条化的鱼纹。

大多数的考古学家认为,人面鱼纹是半坡人图腾人格化的标志物。人面鱼纹具有图腾崇拜的意义,有“寓人于鱼”的之意。“寓人于鱼”,人和鱼组合在一起,代表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特殊感情,人和鱼是不可分开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共同生存的能力。可以说,古人就有了最原始的生命共同体一说。

二是巫师招魂说。

据说这种盆是盛放夭折的儿童尸骨的。人鱼合体的人头装束奇特,像是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巫师,他为夭折的儿童招魂祈福。类似内容的鱼纹陶盆在遗址中出土了很多件,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很像一种特制的葬具。

这要从仰韶文化流行的一种瓮棺葬的习俗说起,将夭折的儿童葬于陶瓮内。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入土中。象征着古代先民对幼小逝去生命的爱护和对未来的期盼。

这种说法也比较可信。

三是渔猎巫术说。

虽说也是巫术,但这里是为了渔猎,不是招魂,还是不一样的。这种说法的也不少,表现了先民捕鱼的愿望。

《山海经·海内南经》中有人鱼互变的神话,最早记载了人和鱼的故事:

“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郁水南……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

其中的鲛人外表是人头鱼身,长着四只脚的鱼,后来传到了日本,成为人鱼最原始的形象。

《山海经·北山经》记载了人鱼的特征:“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

其中的人鱼,指的应该是鲵鱼,即俗称为娃娃鱼的大型两栖动物。

《山海经·大荒西经》还提到一种“鱼妇”具有死后复活的神力:“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鱼妇的状态似在半枯半荣之间,而且“死即复苏”,这可以看做是娃娃鱼的冬眠习性在神话中的反映,“死”即冬眠,“复苏”即醒来。

庄子《逍遥游》中其开篇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四是宗教祈福说。

在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万物都充满了神秘感,所以就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在这种观念下,原始的无数圣贤天文气象学家,通过对苞粉和植被的情况分析研究发现:当时的半坡。气候状况比今天的半坡遗址更为温暖、湿润,沼泽密布,雨水丰盈,在这样的环境下,鱼类是非常繁盛的,而鱼也成了半坡人的主要食物之一。

五是“食人说”。

原始社会,先民结绳记事,太古之民,半人半兽,比今人必然更少文明意识。为了生存而吃人,当属正常现象。因此不能排除婴儿死后,亲戚朋友将他们烹饪煮熟后分而食之,仅剩下骨头落葬,以此作为一种纪念。也有的风俗认为,将敌人吃下,可以让自己更勇敢。

六是“生殖崇拜说",这件陶盆上画有人面,而人面两侧各有一条小鱼,并附于人的耳部。

”人面“和”鱼纹“的图案,反应了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生殖崇拜文化,在当时生产力低下、古人以狩猎为生的时代背景下,部族的繁荣与兴盛,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取决于劳动力多寡和生殖能力旺盛,所以古人对于生殖繁衍相当重视,加之当时的医疗技术水平低,孕妇难产和婴儿夭折的现象时常出现,使得人们对于象征生育和繁衍的符号产生了寄托和向往。

例如象征多子的蛙、鱼等动物符号,象征生殖的男根和女阴的生殖器符号等。这件人面鱼纹盆中的反应的正是婴孩从母体娩出的场景。人面鱼纹的图案与其功能相符合,婴孩娩出的场景寄予了人类对于顺利生产的希望。

七是。。。。

还有很多种说法,但是我们所有的观点都是以管窥豹、盲人摸象,不能完全理解当时人们制作这个器物的目的,就像是解读一本无字天书,图案背后一定有丰富的隐喻,其真实的含义值得学术界继续探索。

但是,无论半坡人用它表达什么,人面鱼纹图案所蕴含的创造性和艺术性,都是令人惊叹的。成为中国原始艺术创作的范例,其色彩、纹饰、形制美轮美奂、活灵活现,集使用功能和艺术价值于一身,反映了远古先民的高超技艺和智慧的灼灼之辉。即使它只是原始人为了美的感受而留在陶盆上的装饰,也让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感到了震撼。

 

以上内容很多解读是网上拷贝到,感觉说的挺有道理的,然后拿来主义,直接拷贝过来,也有不太认可的,就删删减减,加上我的个人观点,凑成自己对这个文物的理解。

深度探求——人面鱼纹彩陶盆

面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1955陕西西安半坡出土

深度探求——人面鱼纹彩陶盆

大鱼

深度探求——人面鱼纹彩陶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何以中国四
后一篇:何以中国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