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颜真卿《祭侄文稿》之赏析

(2020-04-28 09:39:27)
标签:

书法赏析

王建南

将行先生

颜真卿

《祭侄文稿》

杂谈

分类: 02原创-随感杂谈

颜真卿《祭侄文稿》之赏析
听王建南老师讲书法(2)之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50岁创作)创作于758

这是唐代著名大书法家颜真卿著名的《祭侄文稿》的局部。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 、司徒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书法家。

颜真卿出生在唐朝由盛到衰这个时代。初唐就有著名的书法家,比如说在有名的欧阳询。我们现在练习这个书体就是欧体。还有一位同代的书法家叫褚遂良,他的字的结构特别宽松一些,不像欧阳询那样的严谨,都是很美的啊。那我们说,练就是练欧体,还有练颜体,这是属于盛唐到中唐。

那要你练柳体呢,流体自留,刘柳公权啊,柳公权。那么它的字呢,是属于柳公权,属于晚唐。不管怎么样,都是规范的楷书字体。那这样的一个人物,写的字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字。他创造的《祭侄文稿》是在什么时代呢?应该也是50岁,他活了75岁。这个是他50岁写的,所以,真正好的书法,你要早年说20多岁30多岁这时候创作的,这不太可能。年轻的时候不会那么好,得到了40岁之后,五六十岁,才是一个人的书法成熟期。

两张图颜真卿《祭侄文稿》之赏析


颜真卿《祭侄文稿》之赏析
懒的整理了,下面就以王老师的口语记录吧,稍微整理一下顺序就好,王老师的口才本来也不错,不折腾了。

那我又放了两张图,第一张是兰亭序上摘出来的,这个兰亭序的“兰”字的繁体字写法。那下面这个呢,是原开土啊,后面那个成这里头没有,就是这三个《祭侄文稿》上的节选。那么我们就可以看这个单个的字,我们比较它们的不同。这个个性是非常鲜明的,所以我讲,这两个光耀古今的两个字,这两个字兰亭序和祭侄文稿,它是我们在书法的审美当中,或者就说是对美的判断当中的两种美的标准。

兰亭序是飘逸秀丽、劲爽的,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一种凝重饱满敦厚质朴。

我们看这个“兰”字,它的上面这个就是草字头,这个草字头就是每一笔他都出一个小间,大家可以看到他比较出风。这个锋芒毕露的飘逸。我们说一个人飘逸,他到哪儿啊?活动的时候说话的时候啊,朗声高效。穿衣啊,跟人家这个交往,都是非常的,不是收敛的,不是含蓄的。有这样的人,潇洒的洒脱的,他是大家瞩目的焦点,所以这样的人我们说,他不够含蓄,那容易遭人记恨,容易犯错误,所以书法呢,锋芒太多。那么就显出飘逸秀丽了,但是他的那个敦实质朴。

颜真卿的字饱满壮阔、朴实,这也是一种美,这也是一种做人,也是一个美的标准,不是锋芒毕露的,不是让别人围着他转。他自己能够把事情做好,所以字如其人。这两个帖——兰亭序和祭侄文稿就跟这两个人的人生是一样的。

本身楷书就是非常饱满的,所以它写成行书的,我们看就这样一个状态。但是我们还要了解审美,还有另外一个维度。放在书法上啊,放在别的地方也一样放在书法上。就更明显,特别是这两个贴,就是兰亭序是在什么状态下王羲之创作的。而颜真卿是在什么状态下创作的记者原稿,虽然都是50岁,或者说五十来岁。但是他们创作时候,写字的时候的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就为了环境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的欣赏书法的心得,包括书写,也是当我们欣赏一个书法作品的时候,更深入地欣赏到了第二层。你一定要了解书写的环境,要进入他写字的这个历史状态当中。那么你对这个字的。为什么这么写你就能够了解了,那么它的美感就更深入了一步。

兰亭序,我们都知道是王羲之啊,你说50岁,哎呀,正好儿是在。绍兴担任这个王右军吗啊?担任这个官职那么。当时约了44个朋友。加上他44个,大家到今天的绍兴的西边儿成交的。这个会稽山下的兰亭。兰亭命名是因为在春秋战国的时候,越王勾践在这儿建了亭子。为什么呢,因为越王勾践,他在这儿种兰花。这里是一个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师弟。这个湿地有西松的土,然后还有这个贪图,特别适合种兰花。所以这就是兰亭的由来。那么王羲之在这儿那一天惠风和畅天朗气清,大家都很高兴,都是社会名流。也不缺吃不缺穿。

那天心情非常轻松,而且还喝了酒,咱们前面做的诗都是。大家。平常在一起交往很好的人都是有才的人,所以兴致很高之下,最后把每个人写的诗给集成一个集子,请王羲之当即写一个序言。所以王羲之就现场、马上,就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了。所以这是一个快乐愉悦的心情下,在优美的环境当中书写的。那这是一种美。美来自于环境,来自于书写者的心境,写的好的字就能把环境之美和心情之美传递给我们,尽管离我们今天已经有1500年,应该是1500年这么长的时间,但是一样这份儿爽快的心情,通过他的那个字的飘逸,那个锋芒毕露都能够表现出来。

《祭侄文稿》呢,是颜真卿在人生最悲痛的情况下所书写的,我们都知道。在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了这个安史之乱。那么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一个决定性的一场战争。在不在阿颜真卿和他的哥哥颜杲卿所镇守的这个。平原君,就今天我们的这个河南河北这个沿着黄河这一带所构筑的防线。被这个安禄山带领的是思明带泪的军队所冲毁。那么。他的哥哥,颜杲卿和他的侄子都战死了。在三年之后就是。五百七百五十八年,颜真卿找到了他侄子颜季明的这个尸骨。

(上面这段文字语音转换的不太顺利,看不太懂,需要修改的太多,以后有时间再回顾整理,先不要当真。)

我们说就是古汉,有可能就是一个。头颅。已经是骨头了。在地里头埋了有两三年时间了,那么他看到了这个匣子里程的这个侄子的古汉。骨骸。他的哥哥的找不着了,那看着他,哎呀,悲痛之情啊。油然而生,在极其悲痛的情况下,他要为。把橘子的这个等于说贾海海给他埋葬,要写一篇正式的祭文,所以这是非常。郑重的一个文体。但是他写的时候呢。心情极乱,很悲痛。这是大的一个草稿,所以写出来是这样的一个状态。

所以我们讲呢,这两个字贴上的字,首先是两位大书法家,长期的前面训练的一个结果。然后在书写的时候,是一种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王羲之是愉快愉悦,而颜真卿是感到孤独悲愤凄凉。那么不同的书写环境,不同的书写目的,就影响了他们书写的时候的那个笔法。所以。一幅字是在愉悦的愉快的情况下写的,秀丽飘逸。另外一幅字是悲痛的沉重的,而这是审美的更深的欣赏维度,就是你由饱满、质朴看到了悲痛悲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