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羲之《兰亭序》之多角度赏析

(2020-04-27 09:07:07)
标签:

王羲之

书法赏析

《兰亭序》

王建南

将行先生

杂谈

分类: 04原创-剧评随笔
王羲之《兰亭序》之多角度赏析
听王建南老师讲书法(1)之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说到书法作品,不能不提的,也就是彪炳史册的中国书法史上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兰亭序》。首先,咱给王建南老师的讲座拓展一下,看看《兰亭序》的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gu)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kuài j)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

简评:时间地点事件,一应俱全,介绍清晰明了。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tun),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ng)曲( q)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shang)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简评:简单描述了地点概况,有崇山峻岭,又有茂竹修林,还有清流激湍,就像发亮的带子一样环绕左右,这么优美的环境中,颇有雅兴的文人雅士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埋藏在心中的情怀。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简直就是士大夫潇洒春游啊,有山有水有竹子,有酒有肉有诗文,美!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ch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吹。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完全可以靠其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值得快乐啊!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虽趣舍(取舍。趣,通"")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人之相与,自己读起这样的文字来, 免不得也想摇头晃脑,拖声拉调的读道:夫——人之相与,感觉那心情真的是特别的舒畅!现代汉语的翻译,其实少了这样的内涵,有些可惜,算了,还是翻译出来了吧,也算是留个资料参考。

人们之前的相处,俯仰之间,就是一辈子。有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取舍千差万别,或静或动,不尽相同,当他们高兴于所遇到的事物时,或许暂时得到了自己所要的东西,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感到厌倦,情感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就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而且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终会到尽头。古人说:“死和生也是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ji)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如果碰到和我想法一样的,我没有曾经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不能在心里用语言表达。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谬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错误的做法。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以前一样,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叙当时与会的人的话,录下他们的诗。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人们发出感慨的事情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确实如此,不但文章写得精彩,字写得更是漂亮,美文和靓字相得益彰,美文读过了,现在赏析一下王羲之的中国第一行书吧。

当然,我们都知道,现在我们看到的王羲之的《兰亭序》不是他的原作,而是唐代的宫廷的专业的临摹书法的高级技师冯承素所书,是冯承素按照唐太宗的要求临摹出来的临摹本,据说这个版本最像兰亭序的原本。

先不管它是否是原本,这是王羲之创作于50岁的时候创作的,也就是公元353年。王羲之出生于公元303年,去世于361年。当然,他的出生日期和去世日期是有争议的。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要往后推20多年,也就是公元322年出生,往后推了19年,那么当然去世就得380几年、370几年这样的岁数。我们我用的是比较公认的,这个303年到361年这个时间。

那为什么要说清这个时间呢?这个需要说清楚,对于一个书法家,写出它最好的字就是在顶峰的时候,在他的盛年写出的字是最好的,因为一开始是属于练习的阶段。一个古代的人去写字,他前面都是打基础,跟画中国画儿一样,可以说到40岁之后,他的字才进入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状态。由于中国古人生活的时代,寿命比较短,所以王羲之活了58岁。基本上就是50多岁,不到60岁。那么兰亭序是50岁创作的,也就是说是他生命当中顶峰的时候的一件顶峰的作品。

按照另外一种考证说,他出生于320几年。那么兰亭序就是这么推的话,就是应该30多岁写的。因为这个353是没错的,它这个贴上写着永和九年吗?具体的三月三,这个具体时间都写出来了。所以这时间没错,那我们跟他出生,如果在320几年,就30岁出头儿写出这个兰亭序来,不是特别有可能,也就是说这么好的水平,30多岁还不能达到。

那么,关于这个兰亭序的各个方面,那可说的太多了,王建南老师再次强调,怎么欣赏古代书法的最核心的要点,就是审美,它美在哪儿?然后我们进入到时候进入第二个部分,我们就不过多地说这个帖上的其他的问题了。总之王老师认为是353年,就是王羲之50岁的时候,创作的这个经典的作品。

那么这一件作品除了它本身优美之外。还是非常重要的在于,它确立了中国书法的标准,由一个为任务而书写,就是为完成任务而书写、写字这样一种公用的功能变为自由书写。在王羲之之前,90%多的书写都是这样的为了任务而写,不是真正的书法,到了王羲之这一代,特别是他书法才真正成为属于个人的一种内心表现的书法。也就是说,进入了一种纯粹的通过写字来展现内心的方法,写字就变成了一种真正的艺术的表达,变成了一种抽象的,线条的,承载我们情感的表达。而在这之前。书法主要适用于一种社会的功用。
说到书法的功用型,想起了语文的作用,现在的课标认为,语文的作用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把欣赏诗和远方、培育人生美学的语文说的如此无趣,难怪学生也不愿意学语文。
 王老师讲了很多关于王羲之之前的书法的作用,我也不赘述了,一言概之,就是说,之前的书法不能表达自己的内心,不是真正的书法,真正自觉的书法是从王羲之之后开始的。
 所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不仅仅是中国第一行书,也是中国书法的真正自觉创作的开始,从此之后,我国的书法就进入了个性化创作阶段。所以说,王羲之的《兰亭序》不仅有文学欣赏价值,更有书法上的欣赏价值,最重要的是,它象征着中国书法写作进入了自由创作的阶段,可以自由表达内心的心境,是当时时代的典范,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一盏明灯,照亮了这个时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