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究“韩春雨实验”,还科学一份清亮

(2016-10-12 22:01:42)
标签:

杂谈

        针对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副教授基因编辑新方法的质疑,近日掀起一个新的小高潮。来自北京大学、中科院等科研机构的十多位同行科学家,通过媒体实名公开发声,用各自课题组的研究数据,表明“不能重复韩春雨的实验结果”。与此同时,科学家们呼吁有关方面组织第三方介入,尽快将这件事情调查清楚。

        能帮助科学家精确修改生物特定基因序列信息的基因编辑技术,是当今全球科技的宠儿。今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在国际期刊《自然-生物技术》发表论文,报告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工具NgAgo,因其效率、识别精度等关键指标优于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CRISPR,迅速“引爆”国内外学术圈。然而,在此后的几个月里,“不能重复”和“能够重复”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单纯的科学话题演变为一波三折、云山雾罩的公众事件。

        探索未知奥秘的科学研究专业性极强,某个前沿话题的是非真伪,非同行往往很难判断。正因如此,当一个学术问题出现争议时,科学同行的积极参与尤为重要。在韩春雨事件中,由于考虑面子、人情等因素,加上担心公开身份后被媒体采访、分散精力,此前参与辩论的科学家大都匿名发声。这样的发声固然胜过沉默,但匿名发声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公众的猜疑,使得嫉妒论、利益论、阴谋论等大行其道,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实践证明,公开是最好的除霾剂,公开真实身份、光明正大辩论,不仅会提高辩论的透明度、增强观点的可信度,也有助于形成风清气正、自由争鸣、理性辩论的科学氛围。

        科学是造福全人类的事业,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国内外同行分享、交流、讨论,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也是促进科学繁荣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诚信是最基本的要求和前提,也是不容突破的底线。无心犯错或蓄意造假,在中外科学史上都不鲜见、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如果心知肚明的科学同行退避三舍、保持沉默,就可能让犯错者心存侥幸、造假者有恃无恐,或者让本应得到认可的新方法由于种种原因蒙受不白之冤。长此以往,不仅会给科学事业造成极大的损害,整个国家科学家的集体声誉也会因此蒙羞。此次十多位科学家仗义执言,无疑为共同维护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开了一个好头。

        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在期待更多科学同行公开证实、证伪的同时,人们也期待当事人及其所属学术机构积极展开和配合调查,以公布原始记录、重复实验等方式积极回应同行质疑。这不仅仅涉及一桩具体的科学公案,更是中国科技界维护科学准则、促进科研诚信、捍卫学术荣誉的决心的体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