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泡面“冷了”,什么“热了”?

(2016-10-13 21:07:47)
标签:

杂谈

        里约奥运期间,郎平从泡面中寻觅家乡味道,刘国梁煮泡面庆祝胜利。热水与面饼的碰撞、料包与菜包的融合,是多少中国人不可磨灭的餐桌记忆。然而,记忆归记忆,却难掩整个行业的疲态。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方便面销量持续5年下跌。2015年,方便面产量较上年下跌8.54%,销售额较上年下跌6.75%。

        泡面市场的冷热转变,与我国食品消费转型升级密切相关。随着物质生活水平蒸蒸日上,不仅是方便面,包括洋快餐在内的许多不健康食品,也都“黯然神伤”。相比刚进入中国时的风光,洋快餐近几年已跌下神坛。曾经为奖励孩子,就去吃一顿麦当劳,如今实在没得选,才吃炸鸡汉堡……父母的选择变化,不仅是因为兜里有钱,更缘于头脑中更加健康的食品消费理念。

        健康虽重要,也只是食品消费需求的一方面。色香味俱全、食材新鲜,才是中国人评价美食的终极标准。就算在匆忙的高铁上,网友们也为更可口的盒饭发出吁求;就算偏居祖国一隅,也可以通过电商和快递搜罗天南海北的美食。近几年火遍大江南北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展现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多元饮食文化,也暗示着国人对高品质、多层次食品消费的强烈渴望。

        食品消费有了新理念、新需求,“供给侧”还得跟得上才行。近些年来,“互联网 美食”成为快速发展的新兴业态。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外卖小哥,打通舌尖上的“最后一公里”;在外卖平台的穿针引线下,食客与餐馆完美相遇,也难怪千篇一律的方便面被消费者抛诸脑后。如今,无论是食品产业上游的食材采购、加工,还是下游的营销、推广,背后都暗藏着“互联网 ”的奇思妙想,食客在不经意间总能有意外之喜。

        当然,新兴业态也带来新的问题。食品消费转型升级,也须有食品监管同频共振作为支撑。送餐平台中的黑餐馆、网购大闸蟹时的“李鬼”阳澄湖、美食公众号的虚假宣传……这些既是“互联网 ”给食客们带来的新烦恼,也是给监管部门带来的新挑战。从本月开始实施的《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以及各地执法部门的新举措,都试图重新定义“互联网 美食”中的权利义务关系,赋予网络平台更多责任,加强对私人厨房、小饭馆的监管。互联网时代,食品监管不仅要在技术上“更新换代”,更要在思维上“跟上潮流”,方能让消费者香在舌头、甜在心头。

        民以食为天,没有哪个国家的饮食文化能与中国相媲美,更没有哪个国家的食品市场规模能与中国平起平坐。食品产业是“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食品消费的转型升级也可能随时发生。面对“冷去的那一碗泡面”,面对变幻莫测的舌尖潮流,我们始终不应放手的,应是食品背后,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